2月3日,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发布视频谈专家的诚信危机。他表示,年轻人不愿意听专家的建议,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专家建议质量挺低的,中国的专家在技术中立上是受人怀疑的。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权利关系被颠覆了,反智人群获得了话语权,专家本身成为了贬义词。第三个原因则是今天的人更自信了。
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形形色色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太不贴切实际生活了,而有些“专家”的观点更有为了流量博眼球之嫌。年轻人有主见有想法,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关注不应当被某种观点断定。而作为专家,不妨尝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树立起示范作用,那个时候说不定年轻人们都会抢着向你要建议,而不是排斥了。
细究起来,专家们的“名声变差”,还真不能怪年轻人过于挑剔,实在是现在的部分“专家建议”,既不专业,也不实用,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说教的口吻,站在看似巨人的肩膀上,还要指责年轻人不够努力。
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此发达,任何领域年轻人都能通过数据和资料快速了解和学习,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如果只是基于一些表面的资料,就能够得出结论的建议,其实并不需要专家出面,年轻人自己就可以听到看到。
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建议,是真正基于某个领域深耕后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是为公众利益发声,是接地气,可以实行的思路和策略。
大到“儿童性教育的开展”“推动家暴的立法”“HPV疫苗的引入”等这些公共议题,小到“疫情之下调节情绪的几个方法”“在妇检中如何更好保护女性的隐私和尊严”“如何控制情绪和孩子有效沟通”等等。这些建议,或是推动了我们国家一些领域政策的完善和进步,或是让普通人能自我改善和提高,这才是有价值的建议。
这波“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热议,并不是说明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专家,而是希望能听到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建议,而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哗众取宠。在经过这一波舆论反弹后,希望专家能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也希望他们能更接地气,更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
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事实上真正的建议都是复杂、具体化的,绝不是微博热搜词条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告诉我,“一个社会现象的成因往往是由经济、政策、地域特性、历史因素等复杂的元素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在提建议时,也需要一事一议,考虑到群体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从这个角度出发,专家的建议依然是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至于如何判断其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建议本身的质量和可行度。
那些经常挂在热搜上的建议,年轻人也大可以将其当做一个信息来源,既不需要盲从,也不必过于激进反对,兼听则明。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说到底,建议始终是别人的,而生活是自己的。至于那些掺了水的“专家建议”,就把它们放到时间的长河里去检验吧,不必过于在意。是一粒沙还是一颗钻石,自会见分晓。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