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壮族被称为童族(读“撞”,古史书也被称为“撞人”),1965年童族被称为壮族。壮族和布依族、侗族、傣族、黎族、水族、毛南族都属于古代百越(布越)民族的后裔,都是汉藏语系的壮侗族(隋唐统称“僚”)。他们都自称“布越”(布依),布是人和人的意思;越是(依),就有不同的自称,比如“布僚”、“布壮”、“布依”、“布侬”、“布岱”。
壮族和布依族是东南亚跨境少数民族
从血缘、语言、文化、地理、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自称“布越”的民族只是一个民族的不同名称。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它们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北庄(布依、布仲)的语言没有送气的塞音,而南庄(布壮)则有“中”和“男孩”是汉语的同音异字。
广西壮族支部“黑衣壮”
南盘江和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有着相同的语言和习俗。自古以来,南北两岸的人民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壮族人口约1700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近300万,97%以上的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省南部(南盘江-红水河是贵州和广西的地理分界线)。由于天然界河的隔离,“布越”在南盘江南北两岸逐渐形成了布依和布壮两个分支。1953年,布依人称自己的民族为民族名称,统称为“布依族”。
“三月三日壮族”是广西自治区法定民族假日,全区放假两天。
2011年,贵州布依学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学会共同倡议,共同申请传统节日“3月3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继承和保护壮族民间歌威、布依族祭神习俗等地方传统。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