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浙江宁波宁海县,一名女子在道路上骑行电动车时,不幸被雷电击中,当场身亡,年仅48岁。
上图是事发当时后面车辆记录下的影像截图(应该是行车记录仪录下来的),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竖直地打在前方。
值得注意的是,从照片来看,事发路段并不在闹市区,而是比较偏僻空旷的地方,并且道路上的车辆也算不上稀疏(至少事发当时,该女子附近是有几辆小汽车的),那么为什么雷电偏偏击中了该名女子呢?(请注意,本文为科普文章,雷电击中人是有科学原因的,不要联想其它的民间说法)
雷电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雷电实际上是两种自然现象的统称,分别是雷声和闪电,但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先简单说一下雷声(了解的朋友可以忽略这段,直接看后面闪电的形成原理)。当闪电形成后,由于放电导致闪电通路附近的空气被急速加热(一般在1.5万到2万摄氏度之间),随后又极速降温,而这样一来一回就导致了冲击波的产生,之后在传播路径上,能量衰减,进入人耳可听到的声波范围,这就是雷声。
那么闪电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从天而降的闪电,起始端是天空中的乌云,而这个乌云的学名叫做积雨云,由于对流活动强烈,云层里的水滴、小冰晶之类的物体相互摩擦碰撞,进而导致了电离现象,而正负电荷在云层中也分离开来,一般来说,正电荷集中在云层上部,而负电荷集中在云层下部。
与此同时,由于云层下部集中了大量负电荷,因此在大地表面就会感应出大量相应的正电荷。此时在正负电荷之间就会叠加形成强大的电场,这个电场存在于积雨云内部、不同积雨云之间、以及积雨云和大地之间。
在距离、电场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闪电。积雨云内部和积雨云之间的闪电,我们容易理解,但积雨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过程就比较复杂一些,因为涉及到闪电最终会“打”到地面哪个地方的问题。
首先当积雨云下层集中了一定量的负电荷之后,由于强大的电场强度,使得云层下方附近的空气开始逐步出现电离现象(也就是原本不导电的空气,现在能导电了,粗略过程可以理解为原本空气中的少许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开始高速移动,之后撞击空气分子,使之电离)。这个过程呢,被称为“下行先导”,并且以阶梯状往地面发展。
而当下行先导离地面一定距离后,地面上一些相对突出的物体就会集中大量正电荷,而在这些物体的尖端部位,就会有很高的电荷密度(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避雷针的原理)。此时,在尖端附近的空气也开始被电离,并且逐步往上发展,于是这个就被称为“上行先导”。
最终当两个先导相遇时,就会形成主放电,这就是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闪电,其电流能够达到数十至数百千安,并且在闪电的那一瞬间,整个闪电通路的温度会达到三到四倍太阳表面温度,也就是一万五到两万摄氏度左右。
骑车女子为何被击中?通过刚才对闪电形成原理的讲解,其中有一点最为核心,那就是闪电的形成实际上不单单是天上云层的向下放电,而是还要经历一个上行先导的过程,也就是地面上某一高电荷密度的区域,这个区域决定了闪电最后的落地点,因为闪电会走“最为便捷”的路径释放能量。
而这个高电荷密度的区域通常都是地面上突出的物体,比如建筑物、树木、或者是避雷针(这个是最典型的)。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比如在一个地势开阔,且平坦的区域,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此时,站立的人类就成了突出物体,因此如果你在开阔平坦地段遭遇雷电天气,那就相当危险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当时该名女子附近不是还要体型更庞大的小汽车吗?为何闪电不去击打汽车?
实际上正如上面所言,虽然闪电会优先经过地面突出物体,但这里的突出可不是指物体的体型,而是指具有更高电荷密度的尖端。一个简单的例子,市区里高楼大厦众多,其体型要比避雷针显眼多了,但为啥闪电还是会被避雷针“吸引”过去呢?
说到这里,其实汽车在雷电天气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大部分汽车都是金属壳,人待在里面,就类似于待在一个“法拉第笼”,即便闪电击中车辆,内部的人员也不会被电,外国有专门做过类似的实验证明过。
雷电天气,我们该如何保证安全?
不要站到高处,比如楼顶、山顶;要远离树木;不要使用带有金属尖端的雨伞;如果处于开阔的野外,当看到闪电之后,几秒内就听到了雷声,那么说明雷暴离你比较近,此时注意要双脚并拢且蹲下。
#骑电瓶车女子被雷电击中身亡#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