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邢亚南)农历五月,盛芳的端午节气息浓厚。芬芳的艾草,甜粽子,古镇树荫下的布虎和小葫芦……每一个都是具有盛芳特色的传统民俗。河北霸州盛芳建于春秋末期,有2400多年的历史。它是北方典型的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间文化孕育了盛芳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临近,盛芳古镇随处可见艾草。盛芳镇有端午节插艾的习俗,艾叶独特的香气为端午节拉开了前奏。 通讯员邢亚南摄
●芦苇浩荡,粽子香
端午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做粽子。《岳阳风土记》曾记载:“俗以野生叶包小米,煮熟,煮熟,5月5日至夏至吃,一个粽子,一个小米。”随着时间的变化,过去祭祀圣人的习俗已经演变成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盛芳是历史上著名的水乡,盛产芦苇。端午节期间,中亭河烟波浩瀚,两岸芦苇浩瀚。据《盛芳文史资料汇编(三)》记载,盛芳芦苇高大,芦苇叶宽大,曾是节前远销天津等大城市的大宗土特产。芦苇叶绿香,是最好的芦苇叶。全家人围坐一团,粽子包起来。33岁的王芳和家人一起做粽子。她刚从工作场所天津回来。她拿起宽大的芦苇叶,像母亲一样熟练地做粽子。不舍故土,也许是胜芳千载民俗从未断流的密码之一。
与南方粽子的咸口不同,盛芳粽子是典型的北方粽子,多以蜜枣、豆沙、红枣、果脯等甜食填充。玉叶配上晶莹剔透的珍珠江米,中间或露出玛瑙般的红枣,让人胃口大开。盛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娘家要给已婚女儿送粽子。据盛芳民俗文化爱好者王生介绍,送粽子的女儿一般是送40、60、80个粽子,取双数成双,粽子一般是妈妈自己包的,表达妈妈对女儿的关心。
盛芳镇有着独特的端午民俗。端午节在孩子们身上缝了一只布老虎,意思是震慑五毒,驱邪保安。如今,这种习俗已经保留下来,代代相传。邢亚南摄影。 通讯员邢亚南摄
●艾草香,驱蚊防病
俗话说:“清明节插柳,端午节插艾。”据老年人说,端午节是第五天,也是春末最热的一天。五毒出现后,蚊子开始增多,所以每个人都会用燃烧菖蒲和艾草的烟来驱虫。端午节还没到,古镇的街道上就装满了成捆的艾条,艾叶独特的香气为端午节拉开了前奏。
72岁的王胜利是“老胜芳”。每年端午节,他都会去市场买一束新鲜的艾草插在门上,或者站在门的两边。艾叶很像菊花叶,香味悠长,清新清新,但讨厌蚊子和苍蝇避免,更受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草被收集干燥,浸泡在水中洗澡可以消毒和止痒。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很多人搬进了大楼,但端午节插艾的习俗一点也没有改变。盛芳人有一种守望和帮助的精神内涵。通常,一个家庭在门口买一大捆艾草,把它绑成一把小把,放在每个家庭的门前。整个走廊充满了艾草的香味。
端午节钱包是手工制作的,包括一只小老虎、布青蛙、布粽子、步黄瓜、布蒜头等,用别针别在孩子的肩膀上,俏皮可爱。这也是盛芳的端午节习俗,据说可以防止孩子们受到惊吓,保持安全。过去的习俗变成了美好的祝愿。 通讯员邢亚南摄
●端午布艺,代代相传
每年端午节,盛芳人都会给家里的孩子买布艺的小老虎缝在衣服上,穿蛤蟆鞋,震慑五毒,以此形式辟邪,保佑孩子安全健康,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
在胜芳古镇的老街上,有一位名叫孙玉珍的手工专家。每年农历四月,孙阿姨都会如期出现在盛芳古镇王家大院附近,带她精心准备端午布艺一年。年复一年,是传承,也是坚持。她就像一个魔术师,把一块布变成生动的布艺作品,有生动的小老虎,缝在孩子的肩膀上;有聪明生动的蟾蜍鞋,穿在脚上吱吱作响;有一个装满艾叶的小葫芦,身上有香味;还有一串“钱包”,包括小虎头、小葫芦、大蒜、小粽子、小丝瓜,挂在孩子衣服的纽扣上,叮铃铃响了……在传承千年历史的古镇里,孙阿姨和她的布艺摊成了独特的风景,也是胜芳端午节的文化象征。“妈妈,我要这个!“妈妈,我要这个!”一个两岁多的宝宝看上了一只不到20厘米长的布老虎,抱在怀里不放手。“小时候妈妈带我去买小老虎,现在我又带孩子来了。年轻的妈妈一手拿着一串钱包,爱不释手。
五月湿热,毒虫出没。民间有一种驱除五毒的方法,就是把五毒绣在衣服上,做成五毒的衣服,在衣服上绣一只看起来活泼的大公鸡,这样才能震慑五毒。特别是给孩子穿上,可以祛邪避灾。另一种是以青蛙的形状为领口,用红布做成肚兜,也叫“蟾蜍坎”和“青蛙服”。孩子穿起来活泼可爱,寓意驱邪避毒。
盛芳古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成为一张美丽的旅游名片,吸引了京津冀众多游客。每逢传统节日,总有大批游客前来感受浓浓的民俗风情。一片芦苇浩荡,千年风俗绚丽,这就是盛芳。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