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批进返京人员需要开展信息核查,需要有时间的志愿者支援……”前几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王胤淇正走在校园里,手机上突然收到了这条消息。作为“丰台区大学生流调排查远程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王胤淇立即在群里报名。与此同时,首都医科大学学生何佳欣看到老师发布的招募流调志愿者的消息后,也报名参加了“朝阳区大学生流调排查远程志愿服务队”。经过培训,包括王胤淇、何佳欣等在内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流调志愿者,加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他们驰援重点街镇,协助开展大数据排查、流调、信息填报等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用奋斗和奉献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对于报名当流调志愿者,何佳欣认为,除了能为防疫尽一份力,对自己更是一种锻炼:“一方面我目前有空闲时间,另一方面我以后成为医生时,也需要跟病人进行沟通和解释,做流调者也是一次锻炼。”
当然,流调志愿者看似只是打打电话,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真正投入志愿服务之前,我以为拨打流调电话的主要目的是告知对方一些管控措施,但参与后才知道还需要跟对方确认到访的风险点位,向对方询问当下他的落位地点等等,工作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何佳欣说,顺利的话一通流调电话两三分钟就能打完,但情况复杂的话可能就要七八分钟甚至更久,“随着防疫政策的改变,我们也需要及时去学习,按最新的疫情管控政策进行通知。”
“您好,我是某区疫情防控流调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是×××,您的身份证后四位是××××,我们这边显示您最近到访过……”从最开始需要看着笔记本按照规定话术去念,到现在背得滚瓜烂熟,王胤淇已经完全适应了“流调员”这一新身份,“刚开始打电话时我有些紧张,比如对方说是坐飞机抵京的,挂了电话我才想起忘了问他航班号。后来我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记在笔记本上,慢慢去熟悉流程,现在工作就越来越熟练了。”王胤淇说。
寝室里、操场边、花园里……学校任何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都有可能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开展流调的时间并不固定,而且每次流调结果都要得很急,如果接到任务时我不在室内,就会直接在外面找个安静的地方打电话。”王胤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每次流调工作他可能只负责几个人,也可能负责几十个人,“人少时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人多的话可能要好几个小时,但无论任务多少,我都会认真努力地去完成”。
对话
流调学习两不误 收获满满成就感
北青报:在校期间做流调志愿工作,会不会耽误学习?
何佳欣:不会。我通常都是提前一天将次日的课程安排报给带队老师,由老师合理调度。在遇到紧急任务时,如果赶上有直播课,老师会让我们优先完成学业;如果是自主学习课程,我会先做完流调工作再去把课程补上。
北青报:在流调工作中遇到过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王胤淇: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有些流调对象讲方言,在电话里很难听懂。我曾经遇到过一位从河南来北京看病的阿姨,她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沟通时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就会麻烦她慢点儿再重说一次。好在阿姨也很配合,最终把行程信息说清楚了。还有一次遇到一位说粤语的广东大爷,我就完全听不懂了,只能跟大爷说抱歉,然后在群里说明情况,请其他流调志愿者来接手。
何佳欣:现在市民的反诈意识都很强,因此接到流调电话时,有些市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的身份,拒绝配合。我做流调志愿者第一天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后来经过反复耐心沟通和解释,我最终获得了对方的信任,顺利完成了工作。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在完成流调工作的那一刻,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北青报:参与这些志愿工作,觉得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
王胤淇:我以前是有点儿“社恐”的,但通过志愿服务,在不断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同时,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进步,也更能体谅别人。记得有一次打电话给一位货车司机,电话接通后我问他现在的住址,他回答说正在开车中,每天跑来跑去没有个固定的地址,我听后就跟他说了句“您辛苦了”,他也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你也辛苦了”,这时候我感觉我们两个心里面都应该是暖洋洋的。
“有一批进返京人员需要开展信息核查,需要有时间的志愿者支援……”前几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王胤淇正走在校园里,手机上突然收到了这条消息。作为“丰台区大学生流调排查远程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王胤淇立即在群里报名。与此同时,首都医科大学学生何佳欣看到老师发布的招募流调志愿者的消息后,也报名参加了“朝阳区大学生流调排查远程志愿服务队”。经过培训,包括王胤淇、何佳欣等在内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流调志愿者,加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他们驰援重点街镇,协助开展大数据排查、流调、信息填报等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用奋斗和奉献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对于报名当流调志愿者,何佳欣认为,除了能为防疫尽一份力,对自己更是一种锻炼:“一方面我目前有空闲时间,另一方面我以后成为医生时,也需要跟病人进行沟通和解释,做流调者也是一次锻炼。”
当然,流调志愿者看似只是打打电话,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真正投入志愿服务之前,我以为拨打流调电话的主要目的是告知对方一些管控措施,但参与后才知道还需要跟对方确认到访的风险点位,向对方询问当下他的落位地点等等,工作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何佳欣说,顺利的话一通流调电话两三分钟就能打完,但情况复杂的话可能就要七八分钟甚至更久,“随着防疫政策的改变,我们也需要及时去学习,按最新的疫情管控政策进行通知。”
“您好,我是某区疫情防控流调的工作人员,请问您是×××,您的身份证后四位是××××,我们这边显示您最近到访过……”从最开始需要看着笔记本按照规定话术去念,到现在背得滚瓜烂熟,王胤淇已经完全适应了“流调员”这一新身份,“刚开始打电话时我有些紧张,比如对方说是坐飞机抵京的,挂了电话我才想起忘了问他航班号。后来我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记在笔记本上,慢慢去熟悉流程,现在工作就越来越熟练了。”王胤淇说。
寝室里、操场边、花园里……学校任何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都有可能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开展流调的时间并不固定,而且每次流调结果都要得很急,如果接到任务时我不在室内,就会直接在外面找个安静的地方打电话。”王胤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每次流调工作他可能只负责几个人,也可能负责几十个人,“人少时半个小时就能做完,人多的话可能要好几个小时,但无论任务多少,我都会认真努力地去完成”。
对话
流调学习两不误 收获满满成就感
北青报:在校期间做流调志愿工作,会不会耽误学习?
何佳欣:不会。我通常都是提前一天将次日的课程安排报给带队老师,由老师合理调度。在遇到紧急任务时,如果赶上有直播课,老师会让我们优先完成学业;如果是自主学习课程,我会先做完流调工作再去把课程补上。
北青报:在流调工作中遇到过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王胤淇: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有些流调对象讲方言,在电话里很难听懂。我曾经遇到过一位从河南来北京看病的阿姨,她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沟通时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就会麻烦她慢点儿再重说一次。好在阿姨也很配合,最终把行程信息说清楚了。还有一次遇到一位说粤语的广东大爷,我就完全听不懂了,只能跟大爷说抱歉,然后在群里说明情况,请其他流调志愿者来接手。
何佳欣:现在市民的反诈意识都很强,因此接到流调电话时,有些市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的身份,拒绝配合。我做流调志愿者第一天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后来经过反复耐心沟通和解释,我最终获得了对方的信任,顺利完成了工作。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在完成流调工作的那一刻,成就感还是满满的。
北青报:参与这些志愿工作,觉得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
王胤淇:我以前是有点儿“社恐”的,但通过志愿服务,在不断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同时,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进步,也更能体谅别人。记得有一次打电话给一位货车司机,电话接通后我问他现在的住址,他回答说正在开车中,每天跑来跑去没有个固定的地址,我听后就跟他说了句“您辛苦了”,他也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你也辛苦了”,这时候我感觉我们两个心里面都应该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