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的主人公是我兄弟,出生在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新鲜的一个山村,那就是张家界慈利县的团溪村,他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优异,步入初中之后成绩直线下降,连毕业证都没拿到也就放弃了学业,那年15岁。
整天无所事事,爸妈劝他学一门手艺,道士!就是谁家有人过世超度的那种,正好他爷爷是一名道士,大师级别的,别人都叫他爷廖师傅,70来岁,身体非常健康。,走路健步如飞,只抽烟不喝酒,性格有点倔强,对人老实本分,在附近几个村都很有名,当然像我们那时小孩子不怎么认识他爷,当时带了两个年轻徒弟,都是20多岁,现在自己孙子放弃学业,也准备收他为徒了,可他在不喜欢又好奇的情况下选择了跟爷爷学这门手艺。
一开始就给了孙子一本书,看起来跟古诗一样,还有繁体,孙子不认识就问爷爷,全识完之后,爷爷就告诉他一本书必须全背下来,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枯燥的书等着他背熟,就这样从背会第一本书开始,爷爷就带他出去做事了,当然前提是必须有人过世,八月中旬刚好有一老婆婆过了,就这样孙子踏上了道士这一行,刚开始他是很不习惯,第一是恐惧,因为做法师就是在棺材旁边做的,第二害羞,因为做那行十几岁的少见,个头本来就小,看起来只有十二三岁,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那时候一般孝子们会给自己过世的亲人办丧事,都会做的比较热闹,一般都是三天,也就是说孝子三天三夜不准睡觉。
说实话他那时不是很情愿学,所以一直也没用心背那枯燥乏味的,所谓的道教书,以至于学了一年过后还没有出师,他不知道到底是该放弃还是要坚持,外面大千世界哪里都没去过,好像有点不甘心,他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里一直矛盾着,纠结着!如果放弃亲戚朋友会不会笑话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不会生气?顾及到家人的感受也就暂时选择了坚持,可家里人没有人顾及到他的想法,因为爸妈也没有文化,也很少一起沟通。
附近几个村基本上都是他爷爷的掌坛,掌坛的意思就是这场法师是他爷爷主持的,然后必须还要叫上七个道士过来,加上自己有三个徒弟,还要四个,其中有的是他爷爷的师弟啊,别人师傅出色的徒弟之类的,那时一天就40块钱,三天三夜他们每人也就有240块钱,他爷就可以拿到520元,99年的时候也就那样子了,在农村算可以了,一天五顿,顿顿都有大鱼大肉的,还有一条香烟,那时是五块的白沙烟,用餐过后还有帮忙的人端茶倒水洗脸,待遇是挺不错的,因为在那里这种职业大家都很尊重的。
有一次要去山上一户人家做事,走路要两个小时,是个夏天,爷俩就准备道具行头出发,其他伙计都有摩托车,而爷俩没有,爷爷因为年纪大了连自行车都没骑过,孙子没出师做一年了也没什么工钱,爷爷年轻时也是吃过苦的人,所以很节约,把钱看的很重,孙子也有点埋怨爷爷小气,没有给他买辆摩托车,哈哈……爷俩只能步行去那户人家,孙子挑着担,担子有个70来斤,孙子不开心的走着,步伐还没有爷爷的快,前面有提到过爷爷身体很好,走着走着,孙子突然停下了脚步,因为他想起爷爷的大徒弟也就是他的大师兄有辆摩托车,心里纳闷怎么不叫他把道具带去,走这么远的山路还要挑着担,又累又热,因为大师兄就住在山上那户人家附近,平时都有孝子安排人会下山接的,因为爷爷为人老实憨厚,也没麻烦别人,这是孙子跟爷爷说了一句叫别人骑车下来接,此时爷爷僵脾气来了,直接冲着孙子吼一句:你把东西放下我自己挑上去;这是孙子一脸懵逼,恨不得把东西扔下就走,可他还是忍住了,一路带着情绪沉默的走到了这户人家。
做道士这一行如同戏子一样,需要台词,你必须背会道士书里面的每一句才能演好每一场,虽然他手巧灵活,每一样打击乐都会了,包括鼓啊锣啊等等,正因为他不喜欢背书,不是一个出色的道士。
因为他意识到年轻人学这个没出息,不是他想要的,最终背着压力和一群小伙伴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去了温州。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请关注我,下次再见!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