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刘晓青、樊子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直接指向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即转变过去要素驱动的发展思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如今,我国的发展已经从求“量变”转变为求“质变”。从宏观布局来看,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能够拓宽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特色与现代文明、新产业新业态与农业发展相融合,整体推进,实现城乡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能够打通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实现城乡双向赋能。
当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之一。从供给侧来讲,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有助于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供给结构的质量。
高质量发展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已经对供给方面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其中就包含了对落后产业体系的升级和改造。一方面,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占据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恰恰可以降低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资源成本和劳动成本,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我国原有产业体系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供给体系和产品质量尚存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情况;与之相反,绿色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能够灵活适应需求新变化,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从需求侧来讲,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下大功夫,尤其要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和高效化。另一方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重在通过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等环节实现绿色循环,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切实履行好应尽的发展责任。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需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坚持理念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二是坚持实践推进,以“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为主攻方向。双管齐下,营造产业强、人民富、生活美的生动图景。
一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经历了从工业化、信息化到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绿色发展是生态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其中,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在绿色发展这一大课题上做好文章。具体而言,一是要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形成高端、低碳、生态的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生产力。二是立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健康绿色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形成生产-消费合理循环的发展模式,切实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将整个产业链条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构建绿色产业文化、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建立绿色网络循环系统,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韧性。切实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要从“四链”上下功夫,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延长技术链、补齐创新链、建全物流链、强化基本链的各个环节中。“延链”就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以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为中心支点,加大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向上下游延伸绿色产业链。“补链”就是要以国家创新中心为支撑,发挥地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性,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切实围绕产业规模和布局进行绿色升级,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建链”就是要建立高效、科学、规划合理的物流产业及配套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有效带动其他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强链”就是要进一步锻造长板,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链,增强发展主动权,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产业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