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焕祥
煎堆,又名“油果”,是一种用糯米粉做原料,做成乒乓球大小的粉团,下油锅炸至金黄就可以捞起直接食用的食品,因用油炸,色泽金黄,外形浑圆,形似金黄果子,得名“油果”。 煎堆是我们客家人过年时传统的、不可或缺的自制年货。
客家人做煎堆,大概是因浑圆金黄果子粉团,有团圆甜蜜之义,取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满幸福””之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有的是纯粉团的,有的是肉丁等馅料的,有的是团子表皮沾上芝麻粒的。一般在腊月二十前后,各家就把当年新收成的优质糯米,浸泡一至二天,然后捞起碾成糯米粉,制作时先将黄糖煮成糖液,按粉的多少配好黄糖水,放在大的容器里慢慢的反复用力揉搓,搓越久越松软,经过充分揉搓,至合适的柔软度后,开始用双手用力抓捏成乒乓球状的粉团。做好粉团后,再把优质的山茶油倒进油锅,待油滚后开始煎炸,煎炸时把握火候很为重要,炸早了不熟变白,炸久了变黑,恰到好处才能色泽金黄。刚出锅的煎堆香气四溢,外酥脆内绵软,香甜爽口,佐以滚热的客家娘酒,最是好吃。
我家制作 煎堆,打从奶奶起,一直都是一年中家里最隆重的盛事儿。米要选当年的好糯米,浸泡要把握好时间,糯米多了太软,要伴些粳米,炸煎堆的油一定选用家里特产的山茶油,至今,山茶油市价每斤百元了,但我家的煎堆也从不用其他油;最重要的是做煎堆时一定要等到全家最齐的时候做,每年腊月,奶奶或者妈妈都会提前询问家人,什么时间来做 煎堆,意思是什么时间大家可以归家团聚了。做煎堆前,奶奶或者妈妈很早就和好了粉,大人小孩子都参加,全家上阵,手洗了又冼,围坐在一个大竹匾四围,双手各抓揉好的大块泥状粉团,用力捏;小孩子力小,不熟练,做得不好,但大人从不嫌弃,也从不责备。有次,我们做的丸子大的好大,小的好小,妈妈却笑着说“没事,有大有小才是家”,小粉团在妈妈的眼中竟然与家有关。做煎堆的时候还不能乱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会借机批评孩子,感觉这是一家人最和谐的时候,全家人都觉得,这是过年之物,要和顺吉祥,做煎堆的过程就像是虔诚的礼拜,圣洁而庄重。
每年的正月初二起,各家就开始行走亲戚了。父母盼着嫁出去的女儿归省,亲人们也趁此闲暇相聚相聚,人来人往,车来车去。拜完亲,回去的行囊中少不了的都有一袋子的煎堆,虽然,现在大家的日子过得丰润了,但是,客家人还是非常珍视这一袋子煎堆的馈赠,因为,这是亲情的传递,是新一年好运的祝福。
自制煎堆,是勤劳热情的客家人表达对来年吉祥幸福、美好期盼的一种方式,是对亲戚朋友情意的一种表达,是一种客家情怀的传承。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