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免费获得游戏皮肤、明星签名照?网课期间这些诈骗套路须警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7 07:51:00
导读

近期,因疫情原因,多地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学生们居家学习,一些家长则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孩子,让他们自行上网课。然而,这些学生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根据警方通报的案件信息,骗子大多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在网课期间,以往每逢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容易

近期,因疫情原因,多地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学生们居家学习,一些家长则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孩子,让他们自行上网课。然而,这些学生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根据警方通报的案件信息,骗子大多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在网课期间,以往每逢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  

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打击新型犯罪专业队警官黄力宇介绍,游戏诈骗,“充值返利”、虚假购物交易、冒充熟人诈骗是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诈骗手法。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指出,对于一些诈骗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但完全杜绝难度较大。  

骗子利用未成年人对支付手段不熟悉等编造骗局  

“受疫情影响,不少学生都在家上起了网课,这给诈骗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打击新型犯罪专业队警官黄力宇表示,往往未成年人被骗的资金都是来源于家长,一旦未成年人有机会长时间掌握家长的手机,就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  

根据警方通报,10月27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12岁男生张同学在网课之余,用手机玩游戏时,游戏推送“加入QQ群领取游戏免费皮肤”消息,张同学加入QQ群后,“工作人员”主动加张同学为QQ好友,并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告诉他通过扫码可免费领游戏皮肤。  

但张同学扫码后出现一个提示:“您的账号已被微信系统锁定,请联系解除员30分钟内为您进行解除,如未完成解除,系统将会冻结您的微信和银行卡,并作出15天拘留处罚”。张同学非常害怕,在骗子指导下,他在一个APP中扫码购物,骗子在视频通话中直接获取张同学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并将银行卡24000余元全部转出。  

11月5日,兰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其中提到,11月3日,该市城关区一初中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其使用家长手机,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下载安装某APP后,与对方进行屏幕共享,在对方的诱导下被转走了1.2万元。  

黄力宇表示,游戏诈骗的套路五花八门,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低价游戏点券(装备)的诈骗、游戏账号买卖诈骗、代破解防沉迷系统诈骗,免费游戏道具诈骗。这些都是利用未成年人贪小便宜,沉迷网络游戏,对支付手段不熟悉的特点而编造的骗局。“天上不会掉馅饼,网上自称免费送红包、游戏皮肤、游戏装备的统统不要信,否则等待你的将会是一个个陷阱。”

  “一般来说,将受害者从短视频平台、游戏平台等原有平台诱骗到其他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易,是骗子惯用的一种手法。”裴智勇介绍,骗子的手段通常都是以廉价交易为诱饵,把受害者骗到社交平台,诱骗对方转账,然后把受害者拉黑跑路,更有甚者会设下连环陷阱,让受害者反复转账。  

“这样的骗术不只是骗小孩,成年人上当的也大有人在。”裴智勇称,骗子之所以要从一个平台跳到社交平台,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平台本身的安全保护机制。比如,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购物,网站实际上就为交易双方进行了信誉担保。在短视频平台上,消费者一般只能和平台方交易,所以骗子一般无法直接实施诈骗,但转移到其他社交平台,转账、汇款方式就会有很多。    

平台方完全屏蔽诈骗信息难度较大  

裴智勇进一步分析称,骗子让受害者通过扫码方式,打开其精心设计的网页,网页上的信息就是对受害者的恐吓,对于上网经验少或不了解类似骗术的人,就可能突然间被唬住,以为自己的账号真的被锁定。  

紧接着,骗子提出帮助解冻,要求受害者下载某个需要绑定网银的消费购物类APP,并以方便指导为由,要求受害者与其进行视频通话,且在视频通话过程中共享自己的屏幕,而骗子一方通常都是使用黑屏或虚假画面(受害者看不到骗子的脸)。  

“受害者在视频会议中共享自己的屏幕后,骗子就会要求受害者使用APP来绑定网银账号。”裴智勇说,绑定过程通常需要输入卡号和密码,骗子就是通过共享屏幕完全看到或录下受害者的屏幕,从而盗取了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和密码。最后,骗子通过共享屏幕看到验证码,从而最终完成了对受害者银行卡的盗刷。  

平台方是否可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掉诈骗信息?裴智勇指出,技术手段也有,但完全杜绝难度较大。例如,在微信聊天中,如果有陌生人(新加的好友)向你提及转账、银行卡等关键字,你就会收到防诈风险提示。如果在微信上给陌生人转账,首次转账也会有很多问题限制,如需要输入对方全名等。  

“也就是说,通过关键字或者敏感词等信息,对潜在受害者进行风险提示,对于平台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客观来说,也存在很多通过留言或私信推广真实信息的用户。”裴智勇表示,除非平台彻底禁止此类交流,否则很难完全杜绝,但这同时也会给沟通造成很大困难,甚至逼迫大家说“黑话”,另外,还有一种常用方法就是用户举报后,平台封禁相关账号,但这一般都是事后补救措施。  

家长可绑定余额较少银行卡或设置支付额度  

黄力宇指出,不仅是在网课期间,以往每逢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除了游戏诈骗,“充值返利”、虚假购物交易、冒充熟人诈骗等是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诈骗手法。  

诈骗分子冒充成明星、网红或者以发布网上兼职的名义,在一些平台中散布免费领取明星签名照和红包福利的消息,将中小学生诱骗到其他平台,或者是谎称有“充值返利”活动,扫码付款可获高额返利,比如庆祝某某明星生日,充值388返还3000元的噱头,诱导未成年受害人扫码付款,再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持续扫码付款,拖延“返利”,并最终将受害人拉黑。  

据临沂市公安局通报,10月28日,一名13岁女生陈同学在上网课之余,浏览某娱乐明星的微博评论区,发现粉丝QQ群并加入,入群后陈同学看到有人发布免费领取明星签名照和红包福利的消息,于是就私聊该人询问具体如何申请。  

随后,陈同学按照操作流程图,显示申请前需要先向“中国扶贫基金会”转账10元。对方便又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添加“工作人员”QQ号,添加完成后,“工作人员”称陈同学是未成年人,刚才的转账导致商户余额被冻结,并以起诉其父母为由恐吓,然后陈同学操作父母手机转账进行解冻,导致被骗。  

“又比如双十一,大家少不了各种买买买,但是未成年人手头上并不充裕,所以容易被诈骗分子发布的低价商品信息吸引,然后诈骗分子会让事主绕开正规平台,利用发红包扫码的方式进行付款,最后将事主拉黑。”黄力宇说。  

冒充熟人诈骗也是比较常见的诈骗手段。黄力宇介绍,骗子利用高仿社交软件账号,或者是利用黑客手段盗取社交软件账号,然后利用这些账号向未成年人借钱、求助。最近,诈骗分子还会利用伪造的转账凭证来骗取信任,未成年人如果粗心大意不去核实而直接进行转账,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如果在上网课时不给孩子手机,只提供iPad或电脑,是不是可以防止孩子上当受骗?家长付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初二,上网课使用的是iPad,为了避免孩子玩游戏,刷视频,同时,也为了避免孩子遭遇诈骗,他卸掉了iPad上面所有与娱乐相关的程序,卸载了支付软件,还对“应用市场”进行了隐藏设置。  

对此,黄力宇表示,这的确大大降低了孩子被骗的几率,不过也不能完全杜绝诈骗,因为学生上网课时需要微信号等工具,有的家长还会让孩子自己点外卖,就可能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黄力宇指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家长应该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的知识,并尽量避免告诉未成年人手机的支付密码;如果要留手机给未成年人进行点餐等,最好也绑定余额较少的银行卡或者设置支付额度,避免未成年人一旦受骗,造成大额的损失。  

裴智勇建议,家长应提醒孩子遭遇恐吓应当及时向亲友求助,绝对不能向陌生人共享自己的手机屏幕。当遇到“拘留”恐吓时,直接向110或96110求证。

近期,因疫情原因,多地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学生们居家学习,一些家长则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孩子,让他们自行上网课。然而,这些学生却被不法分子盯上。根据警方通报的案件信息,骗子大多利用孩子对游戏、明星、零用钱的向往,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在网课期间,以往每逢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  

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打击新型犯罪专业队警官黄力宇介绍,游戏诈骗,“充值返利”、虚假购物交易、冒充熟人诈骗是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诈骗手法。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指出,对于一些诈骗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但完全杜绝难度较大。  

骗子利用未成年人对支付手段不熟悉等编造骗局  

“受疫情影响,不少学生都在家上起了网课,这给诈骗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打击新型犯罪专业队警官黄力宇表示,往往未成年人被骗的资金都是来源于家长,一旦未成年人有机会长时间掌握家长的手机,就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  

根据警方通报,10月27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12岁男生张同学在网课之余,用手机玩游戏时,游戏推送“加入QQ群领取游戏免费皮肤”消息,张同学加入QQ群后,“工作人员”主动加张同学为QQ好友,并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告诉他通过扫码可免费领游戏皮肤。  

但张同学扫码后出现一个提示:“您的账号已被微信系统锁定,请联系解除员30分钟内为您进行解除,如未完成解除,系统将会冻结您的微信和银行卡,并作出15天拘留处罚”。张同学非常害怕,在骗子指导下,他在一个APP中扫码购物,骗子在视频通话中直接获取张同学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并将银行卡24000余元全部转出。  

11月5日,兰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其中提到,11月3日,该市城关区一初中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其使用家长手机,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下载安装某APP后,与对方进行屏幕共享,在对方的诱导下被转走了1.2万元。  

黄力宇表示,游戏诈骗的套路五花八门,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低价游戏点券(装备)的诈骗、游戏账号买卖诈骗、代破解防沉迷系统诈骗,免费游戏道具诈骗。这些都是利用未成年人贪小便宜,沉迷网络游戏,对支付手段不熟悉的特点而编造的骗局。“天上不会掉馅饼,网上自称免费送红包、游戏皮肤、游戏装备的统统不要信,否则等待你的将会是一个个陷阱。”

  “一般来说,将受害者从短视频平台、游戏平台等原有平台诱骗到其他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易,是骗子惯用的一种手法。”裴智勇介绍,骗子的手段通常都是以廉价交易为诱饵,把受害者骗到社交平台,诱骗对方转账,然后把受害者拉黑跑路,更有甚者会设下连环陷阱,让受害者反复转账。  

“这样的骗术不只是骗小孩,成年人上当的也大有人在。”裴智勇称,骗子之所以要从一个平台跳到社交平台,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平台本身的安全保护机制。比如,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购物,网站实际上就为交易双方进行了信誉担保。在短视频平台上,消费者一般只能和平台方交易,所以骗子一般无法直接实施诈骗,但转移到其他社交平台,转账、汇款方式就会有很多。    

平台方完全屏蔽诈骗信息难度较大  

裴智勇进一步分析称,骗子让受害者通过扫码方式,打开其精心设计的网页,网页上的信息就是对受害者的恐吓,对于上网经验少或不了解类似骗术的人,就可能突然间被唬住,以为自己的账号真的被锁定。  

紧接着,骗子提出帮助解冻,要求受害者下载某个需要绑定网银的消费购物类APP,并以方便指导为由,要求受害者与其进行视频通话,且在视频通话过程中共享自己的屏幕,而骗子一方通常都是使用黑屏或虚假画面(受害者看不到骗子的脸)。  

“受害者在视频会议中共享自己的屏幕后,骗子就会要求受害者使用APP来绑定网银账号。”裴智勇说,绑定过程通常需要输入卡号和密码,骗子就是通过共享屏幕完全看到或录下受害者的屏幕,从而盗取了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和密码。最后,骗子通过共享屏幕看到验证码,从而最终完成了对受害者银行卡的盗刷。  

平台方是否可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掉诈骗信息?裴智勇指出,技术手段也有,但完全杜绝难度较大。例如,在微信聊天中,如果有陌生人(新加的好友)向你提及转账、银行卡等关键字,你就会收到防诈风险提示。如果在微信上给陌生人转账,首次转账也会有很多问题限制,如需要输入对方全名等。  

“也就是说,通过关键字或者敏感词等信息,对潜在受害者进行风险提示,对于平台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客观来说,也存在很多通过留言或私信推广真实信息的用户。”裴智勇表示,除非平台彻底禁止此类交流,否则很难完全杜绝,但这同时也会给沟通造成很大困难,甚至逼迫大家说“黑话”,另外,还有一种常用方法就是用户举报后,平台封禁相关账号,但这一般都是事后补救措施。  

家长可绑定余额较少银行卡或设置支付额度  

黄力宇指出,不仅是在网课期间,以往每逢节假日或者寒暑假,都是未成年人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除了游戏诈骗,“充值返利”、虚假购物交易、冒充熟人诈骗等是未成年人容易上当的诈骗手法。  

诈骗分子冒充成明星、网红或者以发布网上兼职的名义,在一些平台中散布免费领取明星签名照和红包福利的消息,将中小学生诱骗到其他平台,或者是谎称有“充值返利”活动,扫码付款可获高额返利,比如庆祝某某明星生日,充值388返还3000元的噱头,诱导未成年受害人扫码付款,再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持续扫码付款,拖延“返利”,并最终将受害人拉黑。  

据临沂市公安局通报,10月28日,一名13岁女生陈同学在上网课之余,浏览某娱乐明星的微博评论区,发现粉丝QQ群并加入,入群后陈同学看到有人发布免费领取明星签名照和红包福利的消息,于是就私聊该人询问具体如何申请。  

随后,陈同学按照操作流程图,显示申请前需要先向“中国扶贫基金会”转账10元。对方便又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添加“工作人员”QQ号,添加完成后,“工作人员”称陈同学是未成年人,刚才的转账导致商户余额被冻结,并以起诉其父母为由恐吓,然后陈同学操作父母手机转账进行解冻,导致被骗。  

“又比如双十一,大家少不了各种买买买,但是未成年人手头上并不充裕,所以容易被诈骗分子发布的低价商品信息吸引,然后诈骗分子会让事主绕开正规平台,利用发红包扫码的方式进行付款,最后将事主拉黑。”黄力宇说。  

冒充熟人诈骗也是比较常见的诈骗手段。黄力宇介绍,骗子利用高仿社交软件账号,或者是利用黑客手段盗取社交软件账号,然后利用这些账号向未成年人借钱、求助。最近,诈骗分子还会利用伪造的转账凭证来骗取信任,未成年人如果粗心大意不去核实而直接进行转账,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如果在上网课时不给孩子手机,只提供iPad或电脑,是不是可以防止孩子上当受骗?家长付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初二,上网课使用的是iPad,为了避免孩子玩游戏,刷视频,同时,也为了避免孩子遭遇诈骗,他卸掉了iPad上面所有与娱乐相关的程序,卸载了支付软件,还对“应用市场”进行了隐藏设置。  

对此,黄力宇表示,这的确大大降低了孩子被骗的几率,不过也不能完全杜绝诈骗,因为学生上网课时需要微信号等工具,有的家长还会让孩子自己点外卖,就可能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黄力宇指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家长应该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的知识,并尽量避免告诉未成年人手机的支付密码;如果要留手机给未成年人进行点餐等,最好也绑定余额较少的银行卡或者设置支付额度,避免未成年人一旦受骗,造成大额的损失。  

裴智勇建议,家长应提醒孩子遭遇恐吓应当及时向亲友求助,绝对不能向陌生人共享自己的手机屏幕。当遇到“拘留”恐吓时,直接向110或96110求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免费获得游戏皮肤、明星签名照?网课期间这些诈骗套路须警惕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32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