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及建议,不只是老年人的话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5 09:30:10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著。“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在政策的引导下,作为社会“稳定器”,保险公司在应对老龄化方面责无旁贷。9月23日,中国平安(601318)召开居家养老品牌发布会,重磅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介绍其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三位一体养老管家”的服务模式。在三大管家中,智能管家以智能音箱为载体,通过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等功能;生活管家通过线上真人,7*24小时响应长者的需求,一站式对接各类服务;医生管家则为全科医生,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形成定制健康管理方案。

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可以看出,面对国民养老这一庞大的蓝海市场,各大机构都在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分得一块蛋糕。

我国养老模式概览

早在2012年前,国家就确立了“9073”的养老格局——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其温馨、舒适的特点呢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老人的不二选择。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养老产业辐射面广,直接涉及的有养老服务、养老用品、老年医疗、养老地产、养老金融业等。同时,养老产业还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交通运输、科技、文化教育等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

养老产业体系

在养老服务方面,基于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梳理分类,可以分为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及紧急救助服务四类。

首先是生活照料服务,涵盖老年人洗衣、送餐等基本服务,及生活信息的提示和咨询服务。针对生活照料服务的高频率和个性化较为明显的特征,老人及其家属主要是利用热线电话、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微信平台、智能APP、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各种方式,主动向养老服务提供商提出服务请求,经过养老服务管理中心的审核分配以后形成订单,提供主动生活照料服务。

其次是医疗护理服务,针对医疗护理服务时效性和专业性的特征,除了可以像生活照料服务一样主动通过电话、微信请求服务以外,更方便的是可以通过老年人自身穿戴的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智能手环等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进行采集与无线传输,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此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可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网上购药、缴费报销、结果查看等功能,方便老人及时看病就医并了解相关信息。

再者是精神慰藉服务,通过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网络视频聊天功能,而且可以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利用手机以及电脑设备与他人和子女建立实时联系,也能够方便老人预约养老服务工作者上门聊天或者陪同出行,极大地拓展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最后是紧急救助服务,通过利用无线传感器和报警系统等信息技术,老年人可以在紧急关头获得送医、送药、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利用相关监控设备,进行联网监控和远程监护,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异常和所处环境的异常。这些服务不需要老年人主动请求,而是利用相关设备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实时监控,遇到问题及时报警,方便养老服务工作者上门开展服务。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浅析

经过21世纪头20年来大力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供给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尚存如下问题。

资源供给仍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失能老人数约为4000万,而我国养老床位数约为700多万张,其中入住床位数仅为200多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不足,远无法满足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人力资源方面,目前养老护理员因薪酬劣势、职业声望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导致数量紧缺、流动性强,且从业者以40—50岁低技能女性为主。其虽经过短期培训,但与护士等专业服务人群相比,无论是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技术都存在明显不足,桎梏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资源供给结构有待优化。尽管政策取向逐渐明确社区居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在近10年来的实践中,我国养老服务公共资源主要是布局于机构养老服务和医养服务机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相对乏力。很多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当中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办养老机构“大量闲置”并存,不少地方存在着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郊区、县乡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的情况。当前,全国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约70%,体现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低效。

在财力资源供给当中,由于各项公共政策实施有先后且涉及到民政、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一些资金支持存在错位,如有的地方对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床位数而非入住床位数提供运营补贴,有的地方采取了按入住床位数提供运营补贴的方式,但却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入住数据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失实的入住数据套取公共补贴,有的地方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并未考虑实际服务老年人的工作量。上述种种现象造成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金浪费。

海外养老模式实践

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较早迈入了老龄社会,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居家养老模式。下面将从运行、筹资、服务项目等方面分析和比较部分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

美国模式

美国的居家养老主要依托其医疗保险制度,利用医疗保险支撑居家养老发展。美国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包括Medicare和Medicaid两部分。Medicare是面向年满65岁及以上老人或未满65岁的残疾、失能等特殊群体的全国统一医保制度。Medicaid是联邦政府主办、州政府实行管理,覆盖65岁以上残疾人、有幼儿的家庭以及收入在贫困线以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救助制度。

除了Medicare和Medicaid每月给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补贴之外,养老支出的剩余部分则通过个人储蓄、慈善捐款以及社会救助等渠道解决。美国社区面向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部分免费服务,收费服务项目则由保险或个人负担。

美国在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中提出了PACE项目(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项目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相关服务,主要包括急病诊治、住院治疗、医疗护理等服务。此外,美国的社区普遍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保健中心等设施,并且社区能够提供包括病历管理、日间照料和家政服务等相关居家养老服务。

英国模式

在政府层面,英国居家养老主要由卫生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地方社会服务局管理。1948年工党政府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核心原则,建立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其中基础保健由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等构成,负责提供社区医疗和转诊服务。1974年英国成立了地方社会服务局,卫生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国民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和监督,地方社会服务局主要负责养老服务购买、老年人服务评估和服务资源配置等工作。

在社区层面,英国的社区照顾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专业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构成。经理人作为社区照顾的负责人,主要负责聘用工作人员、监督工作情况以及资金分配使用等。专业工作人员上岗需要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专业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了解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服务人员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英国的居家养老大多以国家福利的形式提供,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其余部分通过对私人企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等募集获得。地方政府负责确定居家养老的收费标准,原则上控制在老年人能够负担的范围内,并且由政府为服务费用提供适当补贴。

英国居家养老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等四大部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送饭洗衣、打扫卫生等上门服务以及依托社区托老所提供短期托老服务。物质支援主要包括为老年人生活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安装无障碍设施以及对65岁以上纳税人给予纳税补贴或纳税优惠。心理支持主要包括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检查疾病、传授养生之道和提供心理慰藉等服务;健康访问员定期到老年人家中探访,提供换药、洗澡等护理服务,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提出老年人治疗康复建议。整体关怀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社区综合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由社区举办各种联谊会,为老年人生活增添乐趣;在社区建立老年人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低强度工作,以增加老年人收入,维持老年人心智健康。

英国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政府没有像西方其他国家一样把老年人赡养问题从家庭中剥离,而是强调国民自立,重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日本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多以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为目标,以家庭和家庭赡养为前提条件。2000年4月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以《介护保险法》为基础的介护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旨在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为老年人照护服务提供费用支撑。介护保险制度规定城镇40岁以上有住所的国民强制参保并缴纳介护保险金,参保国民65岁以后根据条件不同可享受不同标准的介护服务。

日本居家养老资金筹集上遵循以政府为主、服务机构为辅、多种渠道并行的原则,筹资责任由政府、社会以及个人共同承担。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所需资金一半源于税金、一半源于保险金。

日本居家养老包括访问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和社区贴紧型服务等类型。访问护理服务包括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做饭喂食、洗澡换衣、打扫卫生等服务;日间护理服务是指接送老年人到社区老年人护理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康复训练等服务;短期托付服务是指在老年人家属临时外出时,将老年入托付给社区养老院,接受短期护理服务;社区贴紧型服务提供夜间上门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日托护理和多功能型居家护理等社区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结合我国居家养老模式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优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鉴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错位,因此,可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通过可视化的服务供需看板衔接协调养老服务供给。各机构分别统计其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种类,并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内容和水平进行分类,建立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基于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进行合理分配,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整合原有资源,加强养老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居家养老模式持续发展,一方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室、保健室、健身活动室、社区诊所、社区学校、社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由行政机构综合配置资源,促进软硬件资源合理整合。通过清理社区内写字楼、学校等闲置资源,将其建设成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利用已有的公园、体育场馆等设施,使其成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一部分。

加速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居家养老队伍是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对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加强其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以激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参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和实施时间储蓄制度,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待自己有需要此类服务时,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同等服务,以此减少服务人员缺口。

提供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务项目。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不仅关注高收入、低龄、健康老人的消费需求,也通过智能化监测设备、可穿戴设备要满足低收入、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并将服务项目逐步扩展至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长期照护、法律援助、文体教育、情感慰藉等大类服务。

结语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转变日益迅速,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传统的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居家养老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相信随着养老产业服务标准的不断规范、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复用、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升级,将为我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带来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保观最新行业报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易科物联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及建议,不只是老年人的话题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30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