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煤企再添一家,辽宁能源11月10日宣布将收购母公司旗下新能源资产,具体对价尚未披露。
在交易预案中,辽宁能源称,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光伏、风电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进入该行业将为上市公司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北京能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焦敬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本次交易可拓宽辽宁能源的业务范围,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关注,同时可进一步提升母公司集团资产证券化程度,符合国务院国资委的相关要求。
在风光等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的当下,煤企转型迫切性不言而喻,新能源、新型储能、新材料等新赛道上均不乏参与者。
辽宁能源拟收购母公司新能源资产,称看好光伏风电产业
辽宁能源加快新能源布局,于11月10日宣布将收购辽宁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光伏、风电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进入该行业将为上市公司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辽宁能源称,通过此次交易,公司将置入行业前景良好、竞争优势突出、盈利能力较强的新能源发电业务,在目前主营的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和销售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业务之外,向风电、太阳能(000591)发电以及天然气业务等领域布局,拓展盈利增长点。
此次收购标的清能集团的具体对价尚未披露。
辽宁能源拟收购的清能集团据介绍是辽宁省属国有企业中领先的综合性清洁能源公司,主营业务为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具体包括风电业务、太阳能发电业务及天然气业务。
清能集团由辽宁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83.66%,辽能投资与辽宁能源同为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辽宁能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50亿元,同比增长8.66%;归母净利润为2.14亿元,同比增长2570.71%。就业绩增长,辽宁能源称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煤炭产品销量同比增加、平均售价同比上涨,营业收入同比增加。
“辽宁能源前身是红阳能源(600758),受限于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影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煤炭产业在全行业内竞争力相对较弱。”北京能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焦敬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通过本次收购,一方面可以拓宽辽宁能源的业务范围,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母公司下属非上市资产,进一步提升集团资产证券化程度,既符合国务院国资委的相关要求,也可能进一步提升母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融资。
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2021年末,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受辽宁省国资委委托管理了沈煤集团,后者同为辽宁能源的股东,据披露此次托管系出于深化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考量。
煤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转型或有望增加估值
在煤企转型的路上,辽宁能源并非孤例。
盘江股份今年8月宣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统筹安排由盘江股份(600395)作为投资主体,在安顺市开展盘江“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公司已在安顺市关岭县、普定县、西秀区、镇宁县获得风电光伏发电年度建设规模项目21个,规模合计258万千瓦,初步规划总投资约98.95亿元。
“举全集团之力发展新能源。” 国家能源集团在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集团建设的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390万千瓦,位列央企第一;新能源开工1968万千瓦、新增装机1089万千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集团公司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28.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焦敬平告诉记者,由于经历了2012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的行业下行,煤炭企业在非煤产业方面的布局较上次下行前更为审慎,结合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头部煤炭企业都加大了对新能源发电项目和技术方面的投资,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加强风电、太阳能、氢能投资,中煤集团参与光伏整县推进,山东能源集团加大对海上风能和氢能产业布局等,另有部分企业布局或关注碳资产管理。
“煤炭作为一种周期性行业估值较低,新能源等领域估值相对更高。”焦敬平另提到。
为何转型?在风光等新能源占比持续上升的当下,对煤企而言,答案或许不言而喻。
安信证券分析师池光胜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煤企转型新能源,一方面具有产业优势,大型新能源项目与煤炭资源分布重合度较高,另一方面,近年煤炭行业资本开支明显下降,但煤价大幅增长,煤企尤其是优质大型煤企在手现金规模大幅增加。
据池光胜梳理,煤企转型新能源的方向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新材料三种。
现有产业链的延伸也不失为一种方向。“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化发展,煤炭的工业原料属性将越来越突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此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煤炭作为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将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并向应急和调峰能源转变,面向未来应推动煤炭由化石能源向高端化工材料和碳基新材料领域突破发展。
据张宏介绍,这十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未来依托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领先优势,可加大煤炭气化、转化制精细化工产品和碳基新材料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进一步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鼓励高端精细化工、具有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研发,弥补我国化工产业链短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联系方式:zhuyueyi@xjbnews.com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