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相信对“顶戴花翎”这几个字并不陌生。在很多剧中,都出现过被罢官或免职的桥段,台词多半会配上一句:“摘掉他的顶戴花翎”。可见,这“顶戴花翎”应该是清朝宫廷官员们的“标配”。也因此,很多朋友都感到很是好奇,到底什么是“顶戴花翎”呢?
这里,在一本名为《齐如山回忆录》的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在清末民初发生的很多见闻。其中,关于“顶戴花翎”的描述,就让人颇长见识。
当时,满族人入关后成为了汉族人的“领导”,特别注重“华夷之变”。于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族人士,清统治者们强行让汉人剃了头发,留了辫子,穿上了满清服饰。此外,在公元1652年,大清朝还专门颁布了《服色肩舆条例》,从法律层面,彻底将具有浓厚汉族特色的各种冠冕、霓裳等全部废除,不允许汉人穿汉人服饰。
与此同时,清政府不仅大力推广满族服饰,还严格要求男子留着“前秃后蓄辫”的满人发型。如果有汉人不按照要求穿着打扮那可是要杀头的。所以,满清时期的服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琐,种类最为丰富的服饰,其对制作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但若论美观就稍微逊色了一些,特别是那些官服、官帽,就非常难看。此外,还要穿马蹄袖的箭衣,紧身的袜子以及深统靴子。
总之,满人服饰穿起来既复杂又难受。
并且,清朝时期,考生也是要穿官服的。
根据书中的记载,清朝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国家对于科举考试非常重视,要求也是极其严格。哪怕是考试当天的着装,也是有明文规定的。按照清朝政府的相关规定,只要是来参加科考的考生,必须要穿着官衣,戴上官帽。不过,后来由于参加科举考试人实在太多了,官衣官帽的数量严重短缺。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就将相关政策给放松了。
虽然,考生们可以不穿官衣,但是,官帽则必须佩戴。之所以这么要求,是因为官帽比较好做,只需要用旧款的宽边毡帽,进行一下改良就可以了。另外,人们会在帽子的上面贴上一层红纸当作帽缨,便可以糊弄过去。当然,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主要是因为官帽实在不够,或者是没钱买真的官帽,但是,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清朝时期,按照佩戴的季节,将官帽分为了两种:
一种类似于斗笠形的官帽,这是一款夏天佩戴的凉帽,呈现出圆锥形状,通俗叫法是“喇叭式”,制作材料主要是藤席;
另外一种则是冬天佩戴的保暖帽子,呈现元宝形状,主要是利用绸缎以及动物的皮毛制作而成。
但是,无论是哪款官帽,戴上之后都给人一种非常滑稽的感觉,古怪又难看。或许,满族人自己也觉得这样的官帽不怎么好看。于是,为了加强美观,清朝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从官帽的做工和配件等方面进行了改良,利用种类繁多,款式多样的各种饰品,对官帽进行了点缀和装饰。
比如:在藤席等材料编织而成的凉帽上,满族人不仅会选择罗绢、白布等在上面进行精心包裹,还会在帽身上盖一层织网。内层用红纱做里,用黑色织布包边,帽子顶上要缝上红线,帽子的前缘还会装饰一颗东珠。
其实,不同的官衔,帽顶上的珠子是不一样的。
官员级别最高的,顶珠会配上红宝石,往下的官员分别用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等名贵饰品装饰。而皮毛制作的暖帽,则主要选用貂鼠、海獭、白狐等材料,并在中间装上朱纬,外面装上青绒,帽子两侧缝上绑带。此外,在帽子的前缘也配有一颗东珠,帽顶再装上不同颜色的宝石。
然而,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哪种帽子,在顶珠的下面都会配上一根空心的羽毛翎管,这个羽毛翎管通常是由白玉或者是翡翠制成的。
那么,这根空心翎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其实,它就是用来插“花翎”的。因为,官帽上的花翎主要是由孔雀羽毛制作而成,分为一、二、三眼。这里的“眼”实际是指孔雀羽毛上圆形,类似于眼睛的花纹,一眼就是一个圆圈。所以,花翎上面的“眼”越多,就证明这个官员的等级越高,三眼则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在清朝初期,能够有资格享有三眼花翎的,主要是皇室成员,比如:亲王、郡王,或者是王子、贝勒等;其他清朝宗室以及镇国等亲贵、额附等,则佩戴二眼花翎;官位在五品以上的臣子、统领等人士有佩戴单眼花翎的资格,可是,外臣却没有被赐花翎者。
由此可以看出,佩戴花翎是清朝时期具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对于皇亲国戚,各路宗亲来说,一出生就拥有了佩戴花翎的资格。但是,那些臣子、官员们,则需要层层选拔,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佩戴,等级区分非常明显。
当然,对五品以下的官员,也是有规定的,那就是: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所谓“蓝翎”,是为鹖鸟的羽毛所做、无眼,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也可享戴,并且,还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怯,武士冠上插鹖翎显示英勇,倒也显得贴切。
参考资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