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洋学子品读中国古诗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31 09:40:04
导读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表现,也是探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深受海外中文学习者喜爱。对他们来说,古诗词韵味十足、内涵丰富,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意义难理解、对其中用到的典故不熟悉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正是从事国际中文教学的教师和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不断探索的过程。了解背景 消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表现,也是探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深受海外中文学习者喜爱。对他们来说,古诗词韵味十足、内涵丰富,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意义难理解、对其中用到的典故不熟悉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正是从事国际中文教学的教师和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不断探索的过程。

了解背景 消除理解障碍

今年5月,来自老挝的王禹顺利完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学业。4个月后,他成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一名大一本科生。谈起中国古诗词,他脱口而出:“灵秀。”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古诗词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越读越有味道。”但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一些生僻的字词和诗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却常常让他在理解时犯难。在王禹看来,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点拨,仅靠自己揣摩,往往会“读不懂”中国古诗词。

王禹在中国古诗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正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晓晖一直关注的教学难点。在赵晓晖看来,面向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的古诗词教学有两大难点。

首先,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学生理解字面含义有一定难度。中国古诗词讲求韵律、语言凝练,与汉语非母语者日常所使用的中文口语相差较大。对他们来说,在记忆和理解上都是挑战。比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就是教学难点,不少学习者表示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一一加以讲解。

其次,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不易把握。“在中国古诗词中,作者常借人、借事、借物抒发自己的感情,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赵晓晖举例说,《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只有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时光流逝之意,才能让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之美。

洪桐怀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为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课程已近6个学期。他指出,中国古诗词记录着古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的观察与思考,要想深入理解古诗词,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洪桐怀强调,记忆和背诵只是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学习中国古诗词的第一步,随着学习深入,帮助他们理解诗词背后的意蕴和诗性思维正是教学难点。

“诗词学习不能仅仅理解其表面意义,但想探究内涵,必须对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学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够了解中国历史,以至制约了他们的诗词学习。”洪桐怀说。

反复吟咏 领略诗词意蕴

“中国古诗词中蕴藏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是国际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学习资源。”正如洪桐怀所言,古诗词虽难,却是了解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实用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学习妙招就显得尤为重要。

洪桐怀认为选择体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古诗词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在讲解其主题时,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雎鸠和有情人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国家的文化中代表爱情的意象又是什么样的。通过跨文化比较,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爱情主题在中国古诗词中的表达,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洪桐怀说。

2018年,赵晓晖在论文《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语言课与文学课的互动互补》中提出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文化教学,并将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部分。赵晓晖指出,对高年级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应转向对其深层意蕴的理解与领会,建议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依托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进行预习,再在课堂上通过引导与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并解决古诗词理解中的难点,教师则从中加以指导。“比如学到诗人白居易时,我会让学生提前从《琵琶行》和《长恨歌》中任选一首进行抄录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在抄录的过程中,学生完成诗歌的泛读;在书写感想时,完成诗歌的精读。”赵晓晖表示,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2022年4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德行言语六十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王禹凭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一等奖。谈起中国古诗词学习的经验,他笑着说:“中国朋友总是跟我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课下,王禹常看一些专家的朗诵视频,模仿他们的语气跟读中国古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内容,进而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和其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王禹说。

穿越时光 感悟中华经典

在王禹看来,学习中国古诗词为他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开了一扇窗。比如,通过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的学习,可以了解意象背后的丰富内涵。“透过这些古诗词,我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历史中的中国,那些诵读诗词时带来的情感震撼是很难忘的感受。”王禹动情地说。

赵晓晖表示,对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他建议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与诗词鉴赏有关的书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诗词鉴赏的在线软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软件进行学习。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洪桐怀强调,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教学中,中国古诗词不仅是典雅的教学资源,还让学习者对其传达的人生态度及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体悟,也为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

“在面向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的中国古诗词‘教’和‘学’的过程中,中国古诗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而助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洪桐怀说。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表现,也是探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深受海外中文学习者喜爱。对他们来说,古诗词韵味十足、内涵丰富,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意义难理解、对其中用到的典故不熟悉等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正是从事国际中文教学的教师和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不断探索的过程。

了解背景 消除理解障碍

今年5月,来自老挝的王禹顺利完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学业。4个月后,他成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一名大一本科生。谈起中国古诗词,他脱口而出:“灵秀。”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古诗词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越读越有味道。”但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一些生僻的字词和诗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却常常让他在理解时犯难。在王禹看来,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点拨,仅靠自己揣摩,往往会“读不懂”中国古诗词。

王禹在中国古诗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正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晓晖一直关注的教学难点。在赵晓晖看来,面向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的古诗词教学有两大难点。

首先,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学生理解字面含义有一定难度。中国古诗词讲求韵律、语言凝练,与汉语非母语者日常所使用的中文口语相差较大。对他们来说,在记忆和理解上都是挑战。比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就是教学难点,不少学习者表示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一一加以讲解。

其次,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不易把握。“在中国古诗词中,作者常借人、借事、借物抒发自己的感情,理解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赵晓晖举例说,《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只有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时光流逝之意,才能让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之美。

洪桐怀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为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课程已近6个学期。他指出,中国古诗词记录着古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的观察与思考,要想深入理解古诗词,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洪桐怀强调,记忆和背诵只是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学习中国古诗词的第一步,随着学习深入,帮助他们理解诗词背后的意蕴和诗性思维正是教学难点。

“诗词学习不能仅仅理解其表面意义,但想探究内涵,必须对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学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够了解中国历史,以至制约了他们的诗词学习。”洪桐怀说。

反复吟咏 领略诗词意蕴

“中国古诗词中蕴藏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是国际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学习资源。”正如洪桐怀所言,古诗词虽难,却是了解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实用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学习妙招就显得尤为重要。

洪桐怀认为选择体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古诗词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在讲解其主题时,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雎鸠和有情人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国家的文化中代表爱情的意象又是什么样的。通过跨文化比较,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爱情主题在中国古诗词中的表达,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洪桐怀说。

2018年,赵晓晖在论文《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语言课与文学课的互动互补》中提出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文化教学,并将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部分。赵晓晖指出,对高年级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应转向对其深层意蕴的理解与领会,建议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依托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进行预习,再在课堂上通过引导与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并解决古诗词理解中的难点,教师则从中加以指导。“比如学到诗人白居易时,我会让学生提前从《琵琶行》和《长恨歌》中任选一首进行抄录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在抄录的过程中,学生完成诗歌的泛读;在书写感想时,完成诗歌的精读。”赵晓晖表示,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2022年4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德行言语六十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王禹凭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一等奖。谈起中国古诗词学习的经验,他笑着说:“中国朋友总是跟我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课下,王禹常看一些专家的朗诵视频,模仿他们的语气跟读中国古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内容,进而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和其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王禹说。

穿越时光 感悟中华经典

在王禹看来,学习中国古诗词为他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开了一扇窗。比如,通过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的学习,可以了解意象背后的丰富内涵。“透过这些古诗词,我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历史中的中国,那些诵读诗词时带来的情感震撼是很难忘的感受。”王禹动情地说。

赵晓晖表示,对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他建议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与诗词鉴赏有关的书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诗词鉴赏的在线软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软件进行学习。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洪桐怀强调,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教学中,中国古诗词不仅是典雅的教学资源,还让学习者对其传达的人生态度及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体悟,也为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视角。

“在面向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的中国古诗词‘教’和‘学’的过程中,中国古诗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而助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洪桐怀说。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洋学子品读中国古诗词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199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