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海陆丰特色文化(海陆丰民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27 06:57:09
导读

白字戏(白字戏演员)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汕尾市三稀有剧种之一。

白字戏

(白字戏演员)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

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汕尾市三稀有剧种之一。

白字戏、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潮州白字没有“啊咿嗳”衬词拉腔,跟海陆丰白字戏有所差别。现在,白字戏成为海陆丰白字专称。

(白字戏《秦香莲·杀庙》

白字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2006年5月20日,白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字戏

(正字戏《姜维射郭淮》,跑布马)

海陆丰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正字戏流行于广东省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省闽南、台湾省等地。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剧目以《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张飞归家》影响较大。2006年,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秦戏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

海陆丰西秦戏,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

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以52定弦)为本腔,唱、白沿袭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噪。乐队(素称“后场”)分文畔(管弦乐)与武畔(打击乐),原有打击乐器八件,俗称“八张交椅”;管弦乐器四件十一支弦索,俗称“四大件十一条线”(统由八名打击乐手兼作)。剧目一千多个,武戏(提纲戏)七百多出,文戏(曲戏)四百多出;有“四大传”(本传)、“八小传”(草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长于武打,习南派,宗支少林。西秦戏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到过闽南、台北、广州、香港及东南亚。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皮影戏

(皮影戏《哭塔》)

陆丰皮影是中国三大皮影体系(滦州影、陕西影、潮州影)中的潮州影在大陆唯一遗存,也就是南派皮影的唯一代表。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

陆丰皮影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影戏的人体各部分比例高度夸张、五官轮廓不尽分明有显著区别。最具特色的还有旦角两臂以布帛制成,这较之北方影戏,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此外,陆丰皮影除有关节的部位之外,多数动物和人物的嘴巴、眼睛等也都自如转动,惟妙惟肖。皮影多以侧面示人,陆丰皮影的影身却出现了正面形象,这也是其在“中国影戏”家族中不可替代之处。 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汉族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2006年5月20日,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

海陆丰麒麟舞,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是广东汕尾海陆丰汉族传统体育活动样式之一。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

麒麟舞舞队的组成基本上由乡、社为主体,特别是同姓的乡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一样,舞麒麟时,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如附城镇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两个弄狮人,一者戴着面目狰狞面具(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者则头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戏耍。海陆丰麒麟舞乞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与麒麟舞类似的虎狮表演(紫薇星弄狮猊))

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并拿刀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2008年6月14日,海陆丰麒麟舞与东江麒麟舞、客家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等以麒麟舞名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塘盖仔狮

(盖仔狮头)

海陆丰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据考,“盖仔狮”即源于明代军狮,百年来一直在青塘村流传。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

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譬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反之,其它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其它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老大”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滚地金龙

滚地金龙舞是一种广东省海陆丰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属于龙舞的一种,适合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滚地金龙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滚地金龙体现了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滚地金龙舞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

溪村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头用竹料扎成框架,用棉布贴面,再在棉布上画上龙头彩画,龙身龙尾用布料彩绘挑绣鳞片状。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2006年5月20日,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狮象舞

海陆丰公平镇的麒麟狮象舞,人称之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公平圩日兴市各社团、族群和姓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因此被誉为祥瑞、团结之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

公平麒麟狮象舞,是海陆丰“狮舞”中的奇葩,其象征包容、和谐的意义,更是独树一帜、无与伦比,麒麟狮象舞锣鼓队吹奏音乐合拍动听,以及舞狮人员的精湛舞艺,堪称公平一绝,在海陆丰地区,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狮象”,因此名扬海陆丰。八兽舞

陆丰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了。

“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甲子英歌

甲子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107好汉,在营救卢俊义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

英歌舞的表演,先以时迁领头引队,头插金花、红绸武冠,手舞银蛇,浩然正气,往前杀路,然后由李逵带领三十六人排成两排紧跟而上(其中前24人,画上不同花脸,手握双木棍,后12人武生面谱,手提小铃冬鼓)全身武侠装扮,头戴红帽,加插雉尾过龙武冠,着红裤,打五彩脚绞,穿上带小铃草鞋,走动起来发出节凑铃声,身携古代类似兵器,手舞双棍,旋转过肩和小铃鼓,一上一下,同时起落,随伴鼓点的节凑,敲击着嘹亮的响声,迈着健稳,传统蜈蚣步子,边舞边前进,步伐这整齐,服装之绚丽,舞动之雄威,真振奋人心。通过队列分行、合拢、变化、有穿龙布阵、削槌、伏槌、掺槌的动作表演,这些动作,有如武当派系的拳姿武态,生气勃勃,雄威壮志,让人扣住心弦。英歌后面,有游行小戏,边行边唱,唱词有趣,惹人喜欢。

2011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色狮灯舞

陆丰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军事重镇,期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灯舞”就已有之,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

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五色狮灯舞”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片扎成骨架,裱上薄棉纸或娟布,狮身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杆一支。五只狮分别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塘吹打乐

南塘吹打乐系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群众创作成果,经过蔡赐之手传授给郑梧天,由此发展壮大,后于民国初年创建《海陆丰吹打乐》南塘庆兴班一直延续保留到至今。活跃于海丰县、陆丰市、惠来县、惠东县、普宁市等地,在这些地方有着很大的生存空间各群众基础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主要作品有《叹仔书》、《灵拜佛》、《南柯忏》、《十方佛祖》、《排灯》等。二、道家曲有:《三称赞》、《孤魂叹》、《五字偈》、《七字偈》、《金钱花》、《开阳台》、《天尊板》、《取江土》、《三酌酒》等。三有正字戏里的“十三腔”的《新水令》套,“走沙场”的《粉蝶儿》套,三报的《醉花阴》套。四、特定场面表演奏的如”坐高台“、“行兵”、“会阵交锋”等曲牌联奏,也有特定剧目的套曲有《许英杰和番》、《五台山》、《武松杀嫂》等。五、还有民间较流行的曲牌和小调有:《青铜宝剑》、《六月垭》、《二十四孝》、《五更鼓》、《百鸟名》、《十大古人》等多种。能在民间的红白事中应用,能够客串于正字戏舞台演出的演奏,可谓无处不在,在群众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作用。湖东旱龙船

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十七(1664年),湖东镇民间艺人吴陆发现靠海的乡亲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舟竞渡,模仿赛龙舟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舟而始创的。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大型庆典游行活动中表演。在历代民间艺术传承中,湖东旱龙船经过不断丰富提高,成为陆丰民间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传统造型景节目之一。

湖东旱龙船是“龙船划行”造型景,因在旱地上划行故名。湖东旱龙船长二十米,由三十至四十六人表演。演员分成两排,站立于船中。表演时,用腰带系着船体,以步代舟,带动龙船前进。在船内锣鼓声和指挥者的指挥下,手执桡、口呼号子,有节奏地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行进的步伐则按龙舟前行所需形状踏出劈波前行的姿态。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动作,与其紧密配合。构成一幅力争上游、赛龙夺锦的动人画图,丝毫不逊在港池内溪上龙舟竞渡的情景。特别是,当桡手们随着嘹亮的哨音引吭喝起优美的渔歌时,更是桡随歌动,船随桡行。锣鼓催奋发,景胜赛真龙。旱龙船仿佛变成了人们吉祥的征兆。旱龙船船体分头、身、尾三部分。头部棱角耸立,状如龙角,身纹龙鳞等精美图案,尾部上翘。其制作,采用竹片,纸料制成龙船头和龙船尾,中间左右船板用两条绘有鳞状、下部绘画水浪的长布连接头尾而成,配以木浆、木舵。演奏用哨子、海螺号、小鼓、小锣、小钹等。

表演时,分成两排表演者腰系布带,手执船桨,在船内锣鼓队和哨子声的伴奏下,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动作,观之恰似船行水上。龙船前进时,还有渔歌对唱或合唱演唱。

湖东旱龙船是集体操作“划行”,具有步调一致、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其表演不但有强烈的娱乐气氛,使人怡心悦情,有利健康,而且还能振奋精神,如掌龙头者那勇武的形象,令人感受到阳刚之美;掌舵尾者那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因此,旱龙船具有德育、美德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价值。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汉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有的特点。渔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是来自渔歌的,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汉族劳动人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汕尾渔歌 是汕尾地区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部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渔民劳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作为渔民生活真实写照的渔歌,经过艺术家的搜集、提炼,成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渔家风情画和一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海丰吹打乐

海丰吹打乐作为海陆丰地方戏重要伴奏音乐、麒麟舞伴奏音乐、道场音乐、古军旅文化,附随着正字戏、西秦戏、福建道等自明代中叶甚至更早的时间流入海陆丰地区,并长期扎根海陆丰,成为海陆丰的地方音乐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海丰吹打乐各支传入海陆丰地区后,互相吸收,汇流丰富,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并广泛应用到海陆丰人民民俗、文化生活中去,今海陆丰地区祭祀道场音乐就有“正字道”和“福建道”之分。海丰吹打乐作为海陆丰戏曲、民俗、军事的附属音乐,至今尚未在海丰明清县志等历史文献中见诸文字,但从正字、西秦、白字等戏班和已故吹班老艺人黄群森(梅陇甲头村人)遗留下来的大量吹打牌子工尺谱来看,海丰吹打乐在清末应该非常盛行。海丰吹打乐的主奏乐器为大唢呐、大锣、大鼓等古老乐器(其中传统所用的大唢呐要比现在所用的大出五分之一左右),说明海丰吹打乐岁月漫长悠远。竹马戏

海陆丰在重大节日游行时,常有竹马戏表演。竹马戏来源于汉代以前的一种武舞,以竹或藤扎架,以布铺面做成马的样子,演员套上竹布马,衣裙垂盖在外面,宛如骑在马上。演员化装成古代习武姑娘形象,一般以8人8骑为一队,统一装束,表演时边唱边变换队形,演唱音乐多为白字曲牌子,歌词通俗易懂,其表演动作统一,气势雄浑。

曲班坐唱

曲班坐唱是海陆丰传统文化突出表现形式之一。有着珍贵的戏剧艺术价值的悠久而重大的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以及社会学价值。

曲班坐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曲艺表演形式的一种。主要有白字曲班和西秦曲班两种。

曲班坐唱的白字曲分为大锣鼓曲和小锣鼓曲。白字曲海陆丰人俗称“啊咿暖”。声腔为曲牌连缀体。用方言演唱,属高腔。白字曲班的文先生或乐师,均以“二四谱”教唱(奏)白字曲。西秦曲声腔为板式变化体,男声真假嗓共用;女生主唱假嗓,附之以真嗓。道白唱曲均用中州音韵。西秦曲班的旦角,多为男演员演唱。白字曲传统曲牌有:平板、锁南枝、小登楼、弹琴调、落山虎、海底鱼、点点金、四边座、不是路、红衲袄、猴头等等。坐唱西秦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等共36个板式,男女分唱62种唱法。

曲班坐唱的表演形式是曲班艺人围坐在曲厨四周,演唱者不做任何动作,伴着音乐唱出每个角色的唱词、念出道白。曲班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前棚12人(包括击乐),一般是男女各半。前棚击乐(鼓头)为戏先生(主唱兼导演),曲即(演唱演员)均为20岁以下男女青少年;后棚为伴奏演员,年龄相对较大。主要伴奏乐器有锣、鼓、钹、吹仔、二胡、护音、二弦拉琴等。其中吹三吹(小唢呐)为师父,拉“头弦”者为头手。艺人之后,便是或站或坐的听曲的听众。

曲班坐唱形式为“坐夜”及“走正”两种。“坐夜”一连四出,整个曲目从头到尾完唱;“走正”为到各乡各里,上门串户坐唱。坐唱时间约为十五至二十分钟左右。这些,主要在逢年过节、喜庆还神的日子进行。罗洞木偶戏

罗洞木偶戏,因木偶是用樟木雕刻而成,当地称“柴头嘎”或是“柴头鬼”。为活跃节日气氛,在节日期间充实当地人们的娱乐生活,在地方政府和外出老板的牵头下,木偶戏一般在春节前后期间(即农历十二月二十至次年正月尾)在全县各地演出,观众众多,一般在一万人以上。

罗洞木偶戏道具的制作过程分为(1)雕刻木偶; (2)油漆、描色;(3)制作线牌头,编制腹笼;(4)制作服装;(5)制作头盔、纱帽;(6)制作其他道具。其中木偶雕刻和服饰制作最为关键。木偶是用樟木雕刻而成,木偶头内设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动。木偶头脖子部分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用竹蔑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手用木料雕刻,右手为活动手,其掌指关节与腕关节通过线控活动,可做执剑、挥刀、持杯、把盏等动作。脚有“靴脚”和“旦脚”之分,从前均用木制,以后又让木脚套上鞋靴,更显逼真。木偶服饰是用丝绸缝制而成,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进行颜色搭配,是当地穿着打扮风格的缩影,颇具当地民族特色。罗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性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场地用竹子搭建而成,分前后台,配以灯光、幻灯、字幕等,别具一格。每场戏演员根据不同的剧种,一般在6至15人不等,分别负责提线、配音、司鼓、灯光音响等。各司其职,分工有序,技巧娴熟,配合默契。演出内容大多为剧团成员自编自演的作品,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丰富多彩,代表作品有胡公子上青龙山、双狮滚龙、现代客家山歌、性命丢妻、李冬娘、浪子回头等。念白全用客家话,切合当地风土民情,颇受当地群众喜爱。河田高景

河田高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产生于漫长历史时期和粤东山区交通相对闭塞的特定地理环境,是河田客家先民远离中原祖地,南下迁移“离根恋祖”精神状态下所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它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完美结合、交融的汉族民俗结晶。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河田高景起源于广福庵庙会,具有浓厚的佛道宗教色彩。“河田高景”时间设定在每年正月十九、二十两天,是一种具有固定时间、路线和基本仪式的、约定俗成的地方性汉族传统民俗。

河田高景”的突出艺术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为7-8米,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高悬于空中,惹得万民翘首观看。“险”是指整台高景仅由一根6-8米长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无依无托,随时都有摔下来的危险,让观众提心吊胆、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高景制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状来谋篇布局,又要严密隐蔽景梗所在,绝对不能暴露景梗的“来龙去脉”,留下悬念让观众去猜测、争论。海丰八音

八音是以钹仔、凤凰箫、云锣、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等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的组合演奏名称。八音班遍及海丰各墟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内地山区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由在公平墟做玉器生意的詹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三年从福建诏安传入。演奏时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更深夜静时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具有独特韵味。

五福狮舞

五福狮俗称猴仔狮。除一人擎狮头者外,两人扮演青面猴、黄面猴,两人扮演“精绍和”、 “戇绍和”,共五个角色。寓“五福临门”之意,故称“五福狮”。流行于鲘门、梅陇、联安等地。表演时,五个角色配合默契,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且有很多生动活泼的技巧动作。其中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观众。表演者要一下子腾空越过一张高一米半、宽二米的高桌。还要在桌边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过时不能碰到刀刃。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腾空落地。五福狮以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村较有名。

博美飘色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至今代代相传,并有所改进创新和发展。

博美飘色是凝聚二百多年来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和心血,飘色造型大方、讲究力学、精巧细致的化装技艺、服装色彩艳丽、仪态优美、内容含蓄等的优点。飘色在巡游时配备正字八音排子、锣鼓伴奏,形成“声、色、艺”的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体现了飘色的民间艺术精华和艺术奇葩,使观众扑朔迷离。识别不出化装的技巧,给观众留下了一种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感受,尽情联想,其乐无穷。博美飘色的表演内容取材于地方戏剧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中故事情节,都是颂扬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历史片段有金山战鼓、三关摆晏、穆桂英挂帅、刘明珠出征、双白燕、双玉鱼、二度梅、真假驸马、三凰求皇、荔镜记等几十个历史节目。钱鼓舞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高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后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后来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陆河山歌

客家山歌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他们把中原山歌与当地山歌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

陆河县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辈长期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始生于农耕和岭岗山坳、田头地尾,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比拟手法比较多,语言浅白,通俗易懂,韵脚比较讲究,一、二、四句同韵脚,普遍七个字为一句,多以独唱、男女对唱形式出现。

陆河客家山歌既受兴梅地区山歌影响,承传“五句板”等山歌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其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音区较高,节奏、节拍多样,腔调有多种。碣石鲤鱼灯

碣石五岳朝天舞(鲤鱼灯)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对研究碣石卫的历史人文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是一项集体操作的民间传统舞蹈,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

碣石五岳朝天舞(鲤鱼灯)是由五条鳄鱼和一只背负如意护卫方玉印的麒麟组成的一个灯舞队伍。因“岳”与“鳄”同音,故用五条鳄鱼来代表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衡山五岳。麒麟代表天,从而演化出了“五岳朝天”的典故。传说鳄鱼是水中之王能驱邪镇恶。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的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之佳兆,又寓意舞麒麟能为人增福添寿(谐“兽”音),故五岳朝天舞被人们用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并被人们接受和传承,演绎成为现在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碣石镇每年冬天都组织青年人练舞“五岳朝天”,准备于次年春节至元宵期间在碣石各村、社闹春。南塘踩高跷

南塘踩高跷是南塘群众传承至今有数百年历史的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表演节目。集舞、戏、杂、武于一体。表演者化妆后穿着服饰,双脚缚在有九十厘米高的长木的横杆中部特置的脚踏板上,然后用巴掌大的布带将双腿分别缚于两支长木上,再拉下裤腿遮掩支撑点和缚腿部位。这样表演者站直后看起来便像高脚人一般。经过刻苦训练的表演者不但能以长木当脚行走自如,还能演绎各种人物步法和跃动前行等。此外,表演者还能手持道具做出各种生动的戏剧动作。如:包公出巡节目中手持“回避”和“严肃”牌的衙役,张龙赵虎手持长剑威武前行;高跷英歌舞节目中有手持道具蛇和木槌者,作舞蛇舞槌等动作。表演者扮相动作滑稽。再配上海陆丰吹打乐或陆丰大锣鼓及哨子声,增强节奏感,场面相当活跃壮观。

南万吉象歌

陆河南万,古称“万輋”。相传清朝早年,万輋地区瘟疫流行,灾害连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人民群众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突一日,万輋上空金光万道,遍地通红,金光中只见一头大象从天空中徐徐降落,并随之消失于地上。从此,万輋瘟疫循去,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当地群众后来视大象为吉祥的化身,取名“吉象”。为纪念吉象,让吉祥长驻,民间巧匠采用竹片为架,用布为皮,制成大象模型。以当地流传的山歌对唱,配以肩挑,手提花篮的小姑娘,合着铿锵的鼓乐出现在民间,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歌词也不断更新,成为当地固有的一块古老民间艺术瑰宝。《吉象歌》主要流行在南万镇万全村,过去逢年过节,在人口比较集中的禾坪上“舞象”,引来周围百姓男女老少观看。一只大象由两人撑着慢步,或进退行走,前面由肩挑花篮的小姑娘引路,紧接着象奴牵象,扮阿公者头戴毡帽,脚穿长统靴,手拿象鞭赶象,在禾坪上呈圆形徘徊行走,边走、边停、边对唱。原始的曲调在锣鼓队伴奏下颇有一番情趣,后来采用录音机、VCD片配音,优美的歌调与节奏,大象栩栩而生的舞步,使整个场面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海陆丰特色文化(海陆丰民谣)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1955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