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十年跨越发展 教育“一块屏”背后的公平和质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8 08:40:44
导读

我向各位通报一些数据,截至昨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宣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用最新的数

“我向各位通报一些数据,截至昨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宣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用最新的数据描绘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取得的进展。

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适龄儿童“有学上”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日益强烈的“上好学”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已经解决了多个难题: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当教育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每进一步所面临的挑战也将越大。特别是2012年之后的10年,正处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阶段,如何答好“上好学”这道必答题成为中国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顶层设计有了。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这样明确: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习近平表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打破“围墙”:“一块屏” 照亮公平路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郑旭东介绍,我国教育信息化自世纪之交开始起步,迄今已有20余年,大约在2010年左右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代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环境。

当硬件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不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可能。

201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跨越式发展。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一阶段密集发布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反映了国家坚定推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的决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说。

紧接着,2017年10月,“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推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模式。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超过400万间,其中87.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当城市乡村每一个教室中都亮起“一块屏”时,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2017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经到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进行采访。这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学校里一共有32名学生,其中幼儿园学生24人,成立了一个混龄班,小学生8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2人,五年级1人,小学采用的是复试授课模式。

为了让岛上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的部分科目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模式。记者来到学校的时候,永兴学校的8名小学生正在与海口市滨海九小的一个班级采用同步课堂的方式上音乐课。只见教室前方的智能交互式白板已经联网,大屏幕的画面里是海口市滨海九小的师生。

“老师好!小伙伴好!”透过大屏幕,两地学生用熟悉的方式打着招呼,据了解,这也是孩子们在进行发声的练习。

据一位教师介绍,同步课堂在学校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仅他所教的语文科目,就有每周两次同步课。

“‘一块屏改变孩子命运’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优秀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郭炯说,我们国家提出的“三个课堂”是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同步课堂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课的问题,而组织实施的一种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协同教学的活动,理想的状态是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反思等,在此过程中,薄弱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一种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模式。

“一块屏”成功使城乡教育开始融通,打破了教室之间的围墙限制,这一切,都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一块屏”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连接内外:“一块屏”打开质量提升之门

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区长子营中学的多位初一老师在各自学校分别进入了网上平台的会议室。当天,两个学校的教师要共同进行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单元的备课。几个教师要讨论解决的难点问题有“分析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过程”“针对本章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2020年开始,我国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郑旭东说,教育信息化开始致力于通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教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带动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方式,构建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动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汇聚集成,这一行动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开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五大核心功能,一期项目包括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还有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四个子平台。

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试运行情况。

“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加。”吕玉刚说,平台在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资源版块基础上,新增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八个板块,共有51个二级栏目;还外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一批重要专业网站,资源更加丰富。

截至2022年10月10日,平台现有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4万条,是改版前的4倍;整合了历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沉淀的1万多节部级优课资源,还有数万堂部级优课资源正在整理之中,后续将陆续在平台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访问量已达113亿,日均访问量达5058万,是去年同期的69倍。

“在几何学上,和‘布朗运动’相比,‘莱维飞行’可以用更少的距离和步数覆盖更大的面积。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是缓慢的‘布朗运动’,那么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则是迅速的‘莱维飞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正在于极大增强其体系创新的能力。”郑旭东说。

技术的提升绝不仅仅以升级换代为终点,尤其在教育领域,所有技术方面的革命都是为了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着尝试。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正在试点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或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利用新技术穿透实体教室、学校边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课;而在江苏,苏州市以大数据为支撑开展教育评价,泰州市“泰微课”创建基于微视频助推优质资源共享的应用典范,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推行“智慧作业”管理和“小先生”网上热线……

当城乡的壁垒被打破、教室间的围墙被打通后,“一块屏”内外的连接便被打通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便打开了,正如郑旭东所说,虽然说一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孩子的命运,但严格地说,改变孩子命运的并不仅仅只是这块屏。孩子命运的改变,是以这块屏为枢纽,多方合力的结果。只有配合好,这块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智能画像 “一块屏”将教育精准触达变为可能

不过,公平并不就是“齐步走”,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并不体现在数据上。教育的任何变革最终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而对于孩子来说,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合的教育。

“一块屏”让这个理想加快成为现实。

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莉说,学校通过对在线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实现了资源校本化、特色化,优质资源通达每间教室,每个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所有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完成并形成过程性数据记录。让“云”资源变成可用的数字化的资源,去适配到每一个学生“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和信息素养,探索个性化培养,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应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北京已经建设了“初中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平台智能提取每位教师的擅长内容,为教师设置标签属性,根据学生精准诊断的结果将教师标签属性与学生的诊断需求进行匹配,实现教师服务的精细化、自动化以及个性化的推送。据了解,截至目前,教师实际参与辅导总人数为8234余人,在线答疑13.5万人,累计辅导300万余次。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杨非介绍,加快实现面向各类用户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提升平台智能服务水平正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升级的重点方向。平台功能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迭代升级。目前已贯通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协同管理,具备支撑自主学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活动、答疑辅导、家校交流、教师研修等多种场景应用的能力,支持电脑、教室大屏、手机、家庭电视等多种终端使用,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资源浏览向全面支撑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拓展。今后,平台将逐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逐步形成基于数字化的基础教育服务新生态。

“无论是数字资源、还是智力资源,或者是教育服务,在应用过程中都会产生数据,这些数据是一种具有张力的教育资源,能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诊断与分析等提供数据依据,并进一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个性化资源推荐。”郭炯说,教育资源的推送会根据每个人过往的学习经历,形成“画像”,并依此推荐满足个人需要的资源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曾经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而当二者相结合时所迸发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正如郑旭东所描述的那样,“站在屏幕面前的是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屏幕里面展现的是汇聚而来的优良师资和优质资源,而隐藏在屏幕背后的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积数十年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体系化支撑能力。”

“一块屏”就像一个舞台,本地教师、远端教师、国家平台、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界为实现教育优质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汇聚,最终成为一股推动中国教育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

“我向各位通报一些数据,截至昨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宣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用最新的数据描绘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取得的进展。

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适龄儿童“有学上”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日益强烈的“上好学”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已经解决了多个难题: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当教育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每进一步所面临的挑战也将越大。特别是2012年之后的10年,正处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阶段,如何答好“上好学”这道必答题成为中国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顶层设计有了。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这样明确: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习近平表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打破“围墙”:“一块屏” 照亮公平路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郑旭东介绍,我国教育信息化自世纪之交开始起步,迄今已有20余年,大约在2010年左右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代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环境。

当硬件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不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可能。

201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跨越式发展。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一阶段密集发布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反映了国家坚定推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的决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说。

紧接着,2017年10月,“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推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模式。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超过400万间,其中87.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当城市乡村每一个教室中都亮起“一块屏”时,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2017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经到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进行采访。这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学校里一共有32名学生,其中幼儿园学生24人,成立了一个混龄班,小学生8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2人,五年级1人,小学采用的是复试授课模式。

为了让岛上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的部分科目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模式。记者来到学校的时候,永兴学校的8名小学生正在与海口市滨海九小的一个班级采用同步课堂的方式上音乐课。只见教室前方的智能交互式白板已经联网,大屏幕的画面里是海口市滨海九小的师生。

“老师好!小伙伴好!”透过大屏幕,两地学生用熟悉的方式打着招呼,据了解,这也是孩子们在进行发声的练习。

据一位教师介绍,同步课堂在学校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仅他所教的语文科目,就有每周两次同步课。

“‘一块屏改变孩子命运’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优秀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郭炯说,我们国家提出的“三个课堂”是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同步课堂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课的问题,而组织实施的一种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协同教学的活动,理想的状态是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反思等,在此过程中,薄弱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一种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模式。

“一块屏”成功使城乡教育开始融通,打破了教室之间的围墙限制,这一切,都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一块屏”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连接内外:“一块屏”打开质量提升之门

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区长子营中学的多位初一老师在各自学校分别进入了网上平台的会议室。当天,两个学校的教师要共同进行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单元的备课。几个教师要讨论解决的难点问题有“分析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过程”“针对本章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2020年开始,我国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郑旭东说,教育信息化开始致力于通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教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带动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方式,构建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动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汇聚集成,这一行动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开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五大核心功能,一期项目包括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还有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四个子平台。

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试运行情况。

“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加。”吕玉刚说,平台在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资源版块基础上,新增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八个板块,共有51个二级栏目;还外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一批重要专业网站,资源更加丰富。

截至2022年10月10日,平台现有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4万条,是改版前的4倍;整合了历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沉淀的1万多节部级优课资源,还有数万堂部级优课资源正在整理之中,后续将陆续在平台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访问量已达113亿,日均访问量达5058万,是去年同期的69倍。

“在几何学上,和‘布朗运动’相比,‘莱维飞行’可以用更少的距离和步数覆盖更大的面积。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是缓慢的‘布朗运动’,那么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则是迅速的‘莱维飞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正在于极大增强其体系创新的能力。”郑旭东说。

技术的提升绝不仅仅以升级换代为终点,尤其在教育领域,所有技术方面的革命都是为了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着尝试。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正在试点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或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利用新技术穿透实体教室、学校边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课;而在江苏,苏州市以大数据为支撑开展教育评价,泰州市“泰微课”创建基于微视频助推优质资源共享的应用典范,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推行“智慧作业”管理和“小先生”网上热线……

当城乡的壁垒被打破、教室间的围墙被打通后,“一块屏”内外的连接便被打通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便打开了,正如郑旭东所说,虽然说一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孩子的命运,但严格地说,改变孩子命运的并不仅仅只是这块屏。孩子命运的改变,是以这块屏为枢纽,多方合力的结果。只有配合好,这块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智能画像 “一块屏”将教育精准触达变为可能

不过,公平并不就是“齐步走”,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并不体现在数据上。教育的任何变革最终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而对于孩子来说,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合的教育。

“一块屏”让这个理想加快成为现实。

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莉说,学校通过对在线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实现了资源校本化、特色化,优质资源通达每间教室,每个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所有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完成并形成过程性数据记录。让“云”资源变成可用的数字化的资源,去适配到每一个学生“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和信息素养,探索个性化培养,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应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北京已经建设了“初中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平台智能提取每位教师的擅长内容,为教师设置标签属性,根据学生精准诊断的结果将教师标签属性与学生的诊断需求进行匹配,实现教师服务的精细化、自动化以及个性化的推送。据了解,截至目前,教师实际参与辅导总人数为8234余人,在线答疑13.5万人,累计辅导300万余次。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主任杨非介绍,加快实现面向各类用户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提升平台智能服务水平正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升级的重点方向。平台功能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迭代升级。目前已贯通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协同管理,具备支撑自主学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活动、答疑辅导、家校交流、教师研修等多种场景应用的能力,支持电脑、教室大屏、手机、家庭电视等多种终端使用,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资源浏览向全面支撑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拓展。今后,平台将逐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逐步形成基于数字化的基础教育服务新生态。

“无论是数字资源、还是智力资源,或者是教育服务,在应用过程中都会产生数据,这些数据是一种具有张力的教育资源,能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诊断与分析等提供数据依据,并进一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个性化资源推荐。”郭炯说,教育资源的推送会根据每个人过往的学习经历,形成“画像”,并依此推荐满足个人需要的资源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曾经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而当二者相结合时所迸发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正如郑旭东所描述的那样,“站在屏幕面前的是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屏幕里面展现的是汇聚而来的优良师资和优质资源,而隐藏在屏幕背后的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积数十年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体系化支撑能力。”

“一块屏”就像一个舞台,本地教师、远端教师、国家平台、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界为实现教育优质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汇聚,最终成为一股推动中国教育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十年跨越发展 教育“一块屏”背后的公平和质量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126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