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鲍师傅成功的原因(\"鲍师傅\"回应估值达100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13 10:55:16
导读

新餐语,聚焦“互联网+餐饮”我们的故事,要从14年前讲起。2004年,在一个被称为中国“面包之乡”的小县城,鲍才胜和妻子商量着,与其偏安于小城市一隅,不如到更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夫妻俩来到了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定福庄北街上,租了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小店。这是“鲍师傅糕点”的招牌第一次出街,鲍才胜知道,只有拥有特色的产品,才能让自己在北京这个市场活下来。肉松小贝就是承载着这样的希望应运而生的。从

新餐语,聚焦“互联网+餐饮”

我们的故事,要从14年前讲起。

2004年,在一个被称为中国“面包之乡”的小县城,鲍才胜和妻子商量着,与其偏安于小城市一隅,不如到更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夫妻俩来到了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定福庄北街上,租了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小店。

这是“鲍师傅糕点”的招牌第一次出街,鲍才胜知道,只有拥有特色的产品,才能让自己在北京这个市场活下来。肉松小贝就是承载着这样的希望应运而生的。从诞生之初,这款单品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大排长龙这样的事也司空见惯。可是鲍师傅仍然只是鲍师傅,离它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还差了整整14年。

我们不知道,一个草根品牌在这14年的时间里,饱尝了多少起早贪黑的辛酸,又经历了多少穿荆度棘的磨砺,但是鲍才胜从未放弃用品质打造爆款的决心,直到有一天,他的坚持为他在北京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老客户。

2013年,“鲍师傅糕点”开始门店扩张,之后以每年3家店的速度,迅速在北京发展了14家直营店,拥有员工数百人。2017年2月,“鲍师傅糕点”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了第一家店,迅速赢得了海派味蕾的青睐,并彻底征服了全国众多吃货的味蕾。一时间,它与“喜茶”几乎成为了被人们提及最多的网红热词之一。

说到“网红”关键字,“排队”似乎可以成为衡量一家店是否是一个合格网红店的唯一标准。排队意味着品牌曝光到达了一定量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那么“鲍师傅糕点”又是如何做出这个量级的曝光量呢?

我们将时针调回到2017年2月7号,一篇名为《火爆京城的鲍师傅来上海啦!队伍排得比迪士尼还长长长!!!》第一次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2月8号开始,包括知乎、大众点评、搜狐美食、B站等众多知名网媒,上海本地大V“周末做啥”、“上海小资美食”、“魔都精选美食”等,都竞相对“鲍师傅糕点”进行报道、点评。紧接着,一篇《上海人民广场鲍师傅糕点店排队7小时,黄牛高价倒卖排号》的报道,将“鲍师傅”这个品牌推至风口浪尖。截止3月底,全网“鲍师傅”关键字搜索近13万,在清博指数中也有近200篇报道,浏览总量超200万。在众多新闻中,“排队”无疑是引发裂变反应的关键之一,羊群效应带动着顾客趋之若鹜。

线上做得好,线下也得跟得上。从“鲍师傅糕点”的案例上,我们提炼出了让顾客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的重复购买率的三个关键因素!

一,产品要新,有记忆点

这个时代下的网红产品,是靠有颜值的“新生代”撑起来的。

“鲍师傅糕点”的“新生代”们,在继承了前辈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海苔小贝、牛肉小贝、蟹黄小贝等多个品种,也算是表现不俗。小贝们一直表现很好,和其高颜值的表现分不开。柔软Q弹的蛋糕之中,夹着金璨璨的蛋黄酱,满满的肉松将其包裹其中,一看上去,就忍不住咬上一口。这样“惊艳”的记忆点,让食客们忍不住在吞咽口水的同时,掏出手机进行拍照分享。但是反观其他品类的糕点却表现平平,就因为缺乏记忆点,所以远远成为不了“鲍师傅糕点”销售的主力军。

二,价格要稳,稳中略高

一般网红小吃的价格要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毕竟物以稀为贵。

牛肉小贝19元/斤,海苔小贝29元/斤,蟹黄小贝更是高达32元/斤,还搞限购。基本上人均在60元左右,这足以将普通的中式糕点店远远甩在其后。“独此一家”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品牌溢价,也符合了人们对于网红的心理预期:能成为网红的东西一定有自己的特色,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排队了,所以贵一点也值得。更何况这个时候大家买的是一份潮流,吃的是一份情怀,而这部分的溢价,往往是人们愿意买单的。

3,饥饿营销,赚足噱头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排队,那极有可能买到的是一个假网红。

关于饥饿营销,做法有很多。之前我们提到过,“鲍师傅糕点”限购每人4斤,算是一种;排队,算是另一种,这也逐渐成为了网红小吃的一种标配。随着排队应运而生的,是黄牛的出现,但奇怪的是,如今的黄牛不但没有让老板们讨厌,反而觉得这是对自身品牌的一种助力和认可。怪不得复旦大学顾晓明教授曾说:“排队,已经成为一种新快感的刚性享受”。

在开店初期,利用营销手段制造繁荣,巧妙的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引导其将自己的品牌一步步推上网红的宝座,在赚足眼球的同时,当然也是名利双收。但当一切都步入轨道之后,决定其品牌生死的,不再是投机取巧的营销。支撑着企业不断发展的,还是产品和服务,是口碑的积累,是餐饮业者一颗不变的初心。

编后语:

“鲍师傅”最近又火了一把,很巧的是,这次惹祸的还是排队,正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在经历过一番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之后,“鲍师傅”出面道歉,言语诚恳,态度端正。谁知道正是这个举动引发了神转折,此“鲍师傅”非彼“鲍师傅”,一个李鬼竟然堂而皇之地用了正主的名字,抢了它的市场,然后还让正主背了黑锅。

“鲍师傅糕点”用发生在自己身上活生生的教训给了众多餐饮企业一个警示:重视品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标识性的培育,强化自身品牌的独特性,提高消费者的辨识,才能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鲍师傅成功的原因(\"鲍师傅\"回应估值达100亿)链接:http://www.esxun.cn/news/80653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