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种类极为丰富,不夸张地说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重样。众多的面食中,大家熟知的刀削面、剔尖、饸饹、擦圪蚪……这些不同的面型,经过煮制加工,再搭配不同浇头,创造了独特的面食口味,满足着人们的日常饮食需求。岁月更迭中,勤劳的忻州人经过不断改良,创造出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豆角焖面。
焖面是利用水蒸气将面条焖熟,做出的面条格外有嚼劲,尤其搭配新鲜豆角、爽口精肉,主食和菜品一锅出,色香味全,妙不可言!一碗面里,有菜有肉,有滋有味,浓郁的肉汁爱上醇香的面条,鲜香味满满。
焖面,呈现出与传统山西面食不一样的加工工艺。辅材要选取饱满、豆粒紧实的豆角,烂糊绵软的土豆,可根据不同口味加入香菇或别的配菜。豆角择去两头尖角,去筋,土豆切滚刀块,油热了,各种佐料下锅爆香,放五花肉、豆角土豆煸炒,炒到肉变成深色,豆角变成碧绿,土豆变成半透明,加水、盐、酱油,呈现出黝黝黑色。这边烩菜的同时,那边可以擀面了。面是提前和好的,饧了一会,揉起来韧性十足,原本粗糙零散的面团在饧发后变得光滑坚韧,让人一看就有擀的冲动,面当以手擀面最佳。焖制时把面撒开,不能整把子搁上去,撒开了不容易“坨”。盖好锅盖,当气从锅盖两边冒出时,再焖三到五分钟即可。
豆角焖面要在铁锅里做,除了重重的仪式感外,铁锅底儿厚不易糊,做得豆角焖面入味入心,莫名好吃。锅底有柴秸燃着,“呲啦”煸肉声响后向菜品发出邀请,豆角土豆迫不及待地跳了进去,翻滚,浑身染油,之后添水埋没,面条再均匀地铺上去,锅盖一盖,听到水“咕嘟”的声音,感觉锅里的水汽氤氲了豆角就燃小火,功夫菜切不能心急,当听到水声渐渐消弱,再慢慢变成“呲呲”的声音时,说明锅里水已不多,是熟的时候了。
文火焖制,颇像南方煲仔饭的做法,与之不同的是,器具用的是铁锅,辅材放在主食下面。火候掌握最是关键,焖熟后面条不干不水、润泽饱满、色泽红润、油亮劲道。揭了锅盖,蒸汽弥漫,此时要拿筷子轻轻拨散面条,否则容易粘连。轻轻抖动,面条颤颤巍巍,根根分明,说明火候刚刚好。拨散了面条,拿锅铲将面下的菜翻上来,如果火候好,菜里的汤收汁好,既保持了菜的湿润,又没有多余,继续翻拌,将菜面拌匀,香喷喷的焖面就出锅了。
忻州人爱吃面食,但汤面需要配菜,而焖面,既有菜又有面,省事多了。况且夏天太热,过去条件有限,烧水煮面也令下厨的主妇头疼,焖面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倍受推崇。这是岁月烟火里的传承,真正的好饭,要经过时光的沉淀,才能够引起故乡人的共情。
忻州焖面的特点是:包罗万象。材料、工序和其他面食一样按一定口感形成标准,但却没有固定的搭档。除了经典的豆角,想吃素的菌类、土豆都可囊括,想吃肉的排骨、丸子也全能包容,简直是万物皆可焖,以工艺不变而应万变之需。营养较高。从烹饪技术来讲,焖面不会在水煮过程中破坏面粉的蛋白质分子网状结构,蔬菜中的养分和水分流失较少,而且油盐相对不多,营养又健康。汤汁大众。作为地域之间的差别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饮食文化下的汤汁,广西螺蛳粉、河南胡辣汤这种特点鲜明的汤汁并不一定让所有人接受,忻州菜肴中流露出的充满地方特点、主宰大众味道的汤汁,是老少皆宜的关键。
在外吃过很多焖面,有的是煮熟的,有的是炒熟的,有的是蒸熟的,严格地说,都没有故乡的好吃。其实,焖是水与油的蒸汽合力把豆角与面条做熟,那是香味扑鼻的气,它们形成漂浮笼盖的雾,顺着面条与豆角的脉络游走,仗着一腔热情赶走了面条与豆角里的生涩,凭着无限深情让豆角与面条换颜成熟色,熟色也是绝色,让一锅好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美味,可遇不可求的禅意尽在其中。
一样面,百样吃。凭着焖面手艺,在外工作学习或生活的忻州媳妇、忻州女婿们,把其作为立世之道,不知办成了多少事,俘获了多少心,征服了多少人。一碗最普通的面食,便能把地道的忻州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吃口手工焖面,便是浓浓乡情。原汁原味,适口实惠,更有寓意的是,在享用中能感悟到淳朴憨厚、实在热情的乡亲民俗,精神收获远大于物质刺激。如今以京城为代表的各地饭店,也推出了“铁锅焖面”这样的亦主食亦菜品的招牌。
美食画面在记忆里深深定格,味道成了心中固有的乡愁。行走千里,纵然尝过了各种面食,可怎么比得上故乡的焖面好吃呢?从手到口,从口到心,那吃到嘴里根根爽滑、丝丝顺口的面条里涵盖着大爱,饱蘸着亲情,传递着民风,在那个叫做家的地方等着我。
愿忻州面食在中国食物的百花园里越开越艳。
本文作者米广弘(文图:米广弘 山西文旅宣传大使)来源:忻州网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