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平原上一个农村,在一个凉爽的秋天,天气刚蒙蒙亮,外面的楝树上,鸟儿们欢腾跳跃,唱着悦耳的歌儿,蓝天上几丝白云飘过,一切显得如此宁静!
我还在睡梦里,妈妈则早早起床,走到院墙边,站在凳子上,打开一个放在墙上的坛子,从里面用勺子舀出一勺油光发亮的酱豆,她又到菜园里摘了几个饱满的青红辣椒,回来把辣椒切碎,放到锅里和酱豆一起炒,空气里原本是清凉的气息,现在立马被酱豆的醇香和辣椒的辣香所包围,刺激得睡在床上的我也能闻到,一个喷嚏就把我打到精神百倍,食欲立即让我穿好衣服,来不及洗脸,我就抓起妈妈贴的刚出锅的饼子,用锅铲铲起还未出锅的酱豆放在饼上,顾不及两者烫嘴的危险,立马咬起一口,酱香味在嘴里立即四散开来,这个比吃肉还馋的美味就是让我欲罢不能!
家乡的特产酱豆,在我的记忆里就是这样神一般的存在,它可以撑起一顿饭,可以勾起你最美的回忆,也能让你在梦里口水直流,那是一个纯真的味道,一个妈妈的味道,一个与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一样美的味道!
在盛产大豆的家乡,好像记忆里制作酱豆是每一家妇女必备的技能。在凉爽的秋天,地里成熟的大豆经过辛苦劳作,最终被送进了粮仓,这时候妈妈就开始准备做酱豆了,我们小孩子此时则时是最好的帮手。
第一步我感觉最有趣,那就是滚豆,把黄豆从一侧稍抬高的小桌子慢慢滚下去,从里面捡出坏的和掺杂的小石子等,在那个时候,小桌子旁边就是围起很多人,就喜欢看黄豆在桌子上的蹦蹦跳跳发出的声音。
接下来经过淘洗后晾干,然后再放到锅里煮透,取出晾凉,紧接着就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起霉,把豆子平铺在床上,上面洒点面粉,外面用厚的被子捂上,直到豆子最后蒙上了一层黄白相间霉菌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技术的过程,而且也是决定酱豆口感的关键环节!
最后一步我觉得就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了,因为很多地方做酱豆都省了这个过程,但是对于我们家乡来说,反而这一步才是酱豆的灵魂所在,而这个“酱”的过程才成就了它在我们家乡人口中那样最独特的口感。
方法是怎么样的呢?霉好的黄豆经过淘洗后,就可以放到陶制的坛子里,按照配比加水和盐,还可以根据你的喜好放上西瓜等,然后坛口蒙上纱布,而纱布的选择很关键,布缝不能太大,太大容易进苍蝇,那就全毁了,太小不利于空气与光照和酱豆之间的互换,影响酱豆品质,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被雨水淋到,不然的话,一个冬天就真没有可口的酱豆吃了!
秋天是晒酱的最好时节,在最好的阳光照射下,再加上强烈的温差,坛子里的酱豆在发生着神奇的变化,那个让人流口水的酱香味已经从坛中溢到我们的鼻子里,而秋日里,家家户户的酱坛或被放在窗台上,或放在院墙上,成为我们这里最独特的景观!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发酵的这个“酱制”过程,美味终于可以在初冬的时节,用于满足我们等待很久的味蕾了!初冬时节,正是菜地里青黄不接的时候,除了接近枯萎的辣椒上那些或绿或红的辣椒,在土里已经膨大的红萝卜,掩映在黄叶中的老南瓜,正在抱团的大白菜外,其它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菜了,但是酱豆是百搭的下饭菜,有了它,就是一顿饭没有任何菜,照样能吃得非常开心!
早晨起来,辣椒配酱豆,夹在馒头里,抹在贴饼上,配点稀饭就是最好的一顿,中午南瓜面条,出锅戳点酱豆进去,非常下饭,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没有酱豆作为口味的调剂,好像吃什么都没有味!
如今长大了,酱豆成了家乡最美的念想,回到家要吃,出了头要带,朋友来了要送,多日不见就想!
在外面漂泊,每每吃上一口妈妈做的酱豆,瞬间就让你想到秋日里,黄黄的大豆地里的“油子”叫声,想起清晨起来,邻居们端着碗拿着馍围在一起谈天说地的表情,想起家乡清凉的河水,想起最朴实无华的乡音!
看到这些,你又想吃家里的酱豆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