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红煨肉三法]: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
淸 袁枚《随园食单》特牲单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立秋,又叫七月节。立秋有三候: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此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来判断。每年立秋的公历时间并没有大的出入,但农历时间就有差别了。一般而言,立秋在农历六月为早,七月为晚。另外一种是:如果当年立秋的时间在当天早上,那就算“早”,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下午或者晚上,那就算“晚”。今年立秋的准确时间是8月7日15时40分。是阴历闰六月十六,而立秋时间是下午,那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老白认为应该算是晚立秋,但准确答案还得听砖家的。其实不管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在北京,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等着大家。今年秋老虎厉害么?民间有一种“顺秋”的说法,说如果立秋下雨的话,秋天会来得顺利,如果不下雨,那么秋天的雨水就会少,那么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就会增加。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虽然高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桑拿天”渐行渐远了。
北京人在立秋时有许多活动比如斋堂的灵水秋粥节,农历立秋 灵水喝粥,有着300年习俗的秋粥节,每年准点在北京门头沟灵水举人村举办,凌晨两三点村口村巷支起铁锅,开始熬煮浓稠的香粥,长长的勺子缓缓搅动着,香气也随着时间弥散在村落的每条街道,就等您来品尝。椐康熙《宛平县志》卷五记载:国朝刘应全,世历灵水村。于康熙七年水灾,同子懋恒赈济饥民,捐谷二千七百石。又于康熙二十一年旱灾,赈济饥民,捐谷一千石。不仅捐粮赈灾,刘氏父子出资还在村口搭起高棚、支起锅灶、熬煮义粥,第一时间为受灾民众化解饥寒之苦。荒年灾月,一碗粥就能救下一条命。清末《齐家司志略》中有述:刘懋恒继承先大人之志,前后捐谷三千七百余石,救活万余人。“刘公施粥”的义举一时传为佳话,百年之后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施粥首日恰逢立秋,灵水后人不忘先辈义举,每年立秋以粥相怀:选村中开阔之地,各家各户垒灶烧锅,共凑食材,同熬秋粥。久而久之,“喝秋粥”就成了灵水村的习俗,立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节日——秋粥节。
立秋有许多习俗如啃秋瓜、食秋桃、贴秋膘等习俗,今就聊聊贴秋膘:早年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天气热忍了一夏天,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搓一顿了。这天可以找个理由放开腮帮子吃肉,吃多少肉都不会胖。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酱肘子。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酱肘子,讲究天福号的和翠微大爷老头酱猪蹄、酱肘子可有多种吃法,冷切片蘸三合油吃。北京人喜欢用烙饼,葱丝,甜面酱,肘子切片,像吃烤鸭一样,趁热卷着吃。但一说贴秋膘让人首先想到了红烧肉,好像不吃红烧肉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贴秋膘,北京人喜欢吃烤肉,虽说过去老北京人贴秋膘也吃烤肉,爆肚,烤鸭但怎么也不如来碗肉那么解气,那叫一个解馋。
红烧肉又叫炖肉,但实际上是两个菜品。红烧肉颜色靓丽,香味浓郁,属于酱香型,几乎无汁。炖肉属于清香型,肉烂汤多,有肉再有汤,原汁原味。红烧肉味甜些,汁浓些味道上比炖肉要好吃点。北京人喜欢吃红烧肉,比如以前在北京街头看见哪个大老爷们吵架赌气的,经常会说一句:“谁也不是吃素的” 。潜台词意思就是,爷们儿我是吃肉长大的,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说起红烧肉,肥瘦相间,香甜松软,入口即化,红烧肉在我国各地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全国人民最热爱的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但红烧肉各地不同,总体分南北两派,咱先说南派以东坡肉为代表。苏轼是北宋大文学家,不但诗文,书法造诣高,烹调菜肴也是行家。东坡肉又叫回赠肉:宋哲宗年间,苏轼回到杭州上任,又发洪水,农田庄稼被淹。由于苏轼有效施救,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杭州的老百姓 很感谢苏轼,人人夸他贤明。他们听说苏轼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 的时候,就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吃,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肉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红烧肉是老百姓最家常的一道菜,制作的工序各有不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普洱红烧肉、元宝红烧肉、咸鱼红烧肉、板栗红烧肉,在制作时,往里面放什么的都有。到底最正宗的红烧肉要如何来制作,我也拿捏不准,也不知道谁的正宗,谁的不正宗。这样吧,我是老北京人,把我家里怎么做红烧肉拿出来,这应该算正宗的北京红烧肉的做法吧,刚好我也馋了,今做一下。老北京红烧肉的做法步骤:带皮五花猪肉1公斤,绍酒25克、酱油50克,白糖20克,葱一根,姜一块,大料5粒,精盐、适量。将五花肉用刀刮净肉上的污物,切成一寸见方的块,葱切段,姜切片备用,锅里放入清水,烧开后放入切好的肉块,烫透捞出,撤去汤中浮沫,将剩汤倒入盆内。锅内放油下白糖待炒至糖变成老红色时,将肉块下锅炒,炒至猪肉呈枣红色时下葱、姜、大料继续煸炒,待炒至葱姜大料出来香味时,放入绍酒、酱油,倒入原肉汤用旺火浇开。然后放入盐,移小火慢炖至二小时,肉即酥烂、鲜香适口,
过去做红烧肉不放那么多香料,只放大料桂皮葱姜,老北京过去还有句猪不椒羊不料的说法。炖猪肉不放花椒,炖羊肉不放大料,香料不能压味,绝不能影响菜的口味,烹饪要讲究菜的口味融合,讲究口味醇厚,菜分里外口,耐得住人去品才回味无穷。当然像上海红烧肉、安徽红烧肉、湖南红烧肉、河南红烧肉、北京红烧肉等,方法都不一样,但总而言之红烧肉有三个法则:1要使用热水,不要加冷水。热水可以使牛肉表面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肉中氨基酸外浸,保持肉味鲜美;旺火烧开后,揭开锅盖炖20分钟去异味,然后盖盖,改用微火小开,使汤面上浮油保持温度,起到焖的作用。2、烧煮过程中,盐要放得迟,水要一次加足,如果发现水少,应加开水;当然也有窍方炖肉前一天,用芥末在肉表面抹一下,炖肉前,用冷水洗掉,这样不仅熟得快,而且肉质鲜嫩。将少许茶叶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内与牛肉一起炖煮,肉熟得快,味道清香。加些酒或醋1公斤牛肉放2至3汤匙酒或1至2汤匙醋炖牛肉,也可使肉软烂。在肉锅中放几个山楂或几片萝卜,既熟得快,也可除异味。3、炖肉要保持肉的醇香,但是炖肉不容易熟,最好用沙锅,人们很难耐心等待,苏轼讲“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使用高压锅会破坏肉的营养和香味。
随园食单肉的吃法很多如白片肉、红煨肉、白煨肉、油灼肉、干锅蒸肉、盖碗装肉、磁坛装肉、脱沙肉、晒干肉、台鲞煨肉、火腿煨肉、粉蒸肉、熏煨肉、今借贴秋膘聊聊红煨肉,古时烧煨炖分的不那么细,就现在江浙一带,烧煨还统用呢,如东坡煨肉、火腿煨肉。,红煨肉就是红烧肉。随园红煨肉有三法:有用甜酱烧的酱汁红煨肉,或用秋油做的秋油红煨肉,或竟不用秋油、甜酱的酒煨肉,现制做随园菜的甜酒红煨肉,书中记载酒煨肉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具体制猪肉切方块用水焯,后入锅然后加入甜酒,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煨制,快熟时加盐,煨至无汤且熬干水分肉己软无棱角为度,酒煨红烧肉色泽红如琥珀,而且袁枚已标明南方是不炒糖色的,那红色是那来的呢?如白的那是白煨肉,依老白考证是用茶或红曲,因为南方有普洱红烧肉,丁山排骨为例,都能达到红煨肉的效果,最后用袁枚总结红煨肉制作重点做为结束,三种红煨肉皆重火工,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这说是用红曲的,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