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种植牙需求连续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时该领域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问题也日益成为民生痛点之一,群众对口腔种植“天价收费”、宣传虚假补贴、用低价广告欺骗患者、用“好处费”“介绍费”买卖客源等问题反映强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通知》不仅规定了三级公立医院单颗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还从地区差异性、调控目的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医疗服务价格不含种植体和牙冠
《政策解读》指出,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4500元。
《政策解读》进一步对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范围进行了定义,明确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是指门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医疗服务价格的总和,不含种植体和牙冠。
在医疗服务价格上,体现公立医疗机构公益属性,发挥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发布调控目标就是开门见山地对过高价格进行调控,针对单颗常规种植的情况,将目前价格畸高的降下来。
对此,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刘朴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家颁布的政策,他作为公立医院的医生,除了按照政策规定的来执行以外,从他个人的角度,建议政策设计方面能进一步体现公立医院各职称种植牙医生的差异。
“公立医院的医生是有不同职称的,一般来说,职称高的种植牙医生手术熟练度更高一些,在效果和质量方面相应高一点,那么在服务费上就应该有所体现。对于口腔科室来说,不同于住院部医生,他们往往是在一个高级职称医生领导下成立一个组来开展手术,而种植牙医生是独立的,这样在种植牙的质量和数量上,不同年资、职称的医生应该有所不同。”刘朴强调。
摄图网-500313767
调控目标放宽额度最高可达1800元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知》要求的“4500元”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三甲公立医院都是这个价格。《政策解读》表示,考虑地区差异性,本次《通知》提出的调控目标,并不是一刀切的单一标准。
《通知》在附件里列出允许放宽医疗服务价格整体调控目标的情形为3个:经济发达、人力成本高、口腔种植技术领先的地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种植专业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疗机构;口腔种植成功率高,公开服务质量信息、承诺接受监督和检查的医疗机构。
国家医保局
第一类情形为非定向,第二三类情形为定向,适用范围“非定向”是指适用于辖区内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和主动承诺接受全流程价格调控的民营医疗机构,适用范围“定向”是指仅适用于符合该情形的特定医疗机构。
以上3类情形放宽幅度分别为:20%、10%、10%,同时涉及多种放宽情形的,分别计算后加总,例如同时涉及情形1、情形2、情形3的情况,调控目标放宽额度=4500×(20%+10%+10%)=1800元。
民营医疗机构仍按规定自主定价
《政策解读》指出,公立医疗机构的具体收费以当地医疗保障部门制定公布的价格政策为准,实际收费有所突破可能与患者需要植骨、软组织移植等额外服务有关,有的种植前还需要额外拔牙或牙周治疗,并不一定表示存在不合理诊疗和收费。
此时,调控目标作为医疗机构的“高线”,主要是引导医疗机构更多加强自我约束,也提示患者对明显超线收费的警惕和监督,通过对各方预期的不断引导,共同将种植牙医疗服务费用调整至合理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控目标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仍按规定自主定价。
《政策解读》强调,希望通过公立医院发挥价格“锚”的作用,把调控目标的治理效果传导至民营医疗机构,引导价格偏高的民营医疗机构也向调控目标看齐,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同频共振。
9月~12月将发布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公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按照《通知》部署,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
2022年8月开始,主要是开展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为规范项目和价格、实施集中带量采购奠定坚实基础。9月-12月,将陆续出台口腔种植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发布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公告,实施种植牙牙冠竞价挂网,各地也将及时制定发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的项目和价格政策。
2022年12月-2023年3月是专项治理的实施阶段。种植体、牙冠、医疗服务等各项价格在各省份陆续落地实施,由当地医疗保障部门重点做好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和种植体等耗材的实际采购情况,以及种植牙耗材、种植牙手术价格、患者次均费用等重点指标变化,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落细。
2023年下半年是专项治理“回头看”阶段,由各省份安排部署。主要是以区域内价格排名靠前、群众投诉举报较多、拒绝参加种植牙集采或隐瞒报量的医疗机构为检查重点,检查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重复收费、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线索,以及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检查诊疗行为,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通报,国家医疗保障局将适时组织督导和交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