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就是胜利,奥利给!”
怪鸽大叔这句名言,话糙理不糙。
87年前,1933年3月4日,美国新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他的就职仪式上,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们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怕”这个字一辈子绕不开。
小时候,不管复习到什么程度,怕考试;长大些,不管对方如何暗送秋波,不敢表白,怕被拒绝;工作了,被 996 折磨的死去活来,一想到辞职的风险,再忍忍;想换工作,担心投简历渺无音讯,等两天等两天。
这,说的是你吗?
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专家们有些统一的意见。
古典恐怖文学大师、克鲁苏神话的创造者洛夫克拉夫特曾说过: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也是最强烈的恐惧的类型是对未知的恐惧。
大到古人对天地异象的顶礼膜拜,小到你妈让你走夜路不要回头,都是未知带给人类恐惧的例证。
即使是上述我们提到的对于考试、表白、辞职、投简历的怕,怕的也是那个未知的结果。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阿里·W·克鲁格兰斯基,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cognitive closure概念,我们通常翻译为“认知终结”或“认知闭合”。这个概念指出“当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有强烈的愿望。”
这种强烈的愿望有时表达为疯狂的反复确认和核实。男朋友一通电话未接,夺命连环call后脚就到;电视剧里,女主一天问男主八次:你到底爱不爱我;领导在群里发言,却没人回复;明明手机没响,却总要三分钟抓起来看一看。
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确认,这种强烈的愿望则会驱动我们刻意拒绝思考,倾向仅凭直觉做出判断,并通常是自己给自己选一个最坏的结果。当投简历无回应,自动当做被刷掉;领导已读不回,自动当做自己被故意无视。
拒绝思考更深一层次,就是不去处理,找借口自行触发拖延症。这一点,相信大家大概都自有感受,对号入座吧,没毛病。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表达,都可以看出,“认知终结”倾向于使我们放弃理性,用最简单的认知结构迅速终结问题,注意,不是解决问题。所以,当我们面对未知感到恐惧时,做出的行为常常表现为不理性不明智,比如忍一忍,比如等一等,比如退缩不前,比如当看不见。
所以,如果再次被人质疑你为何疯狂确认或者疯狂拖延时,你大可以堂堂正正告诉他:这是与生俱来对未知的恐惧,我天性犯了。
摊手。
不过,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则,我也要好心提醒你,如果你真这么回答了,还是有一定概率被怼回来的:
那谁谁谁的天性怎么不犯啊???
真的存在 “邻居家的孩子”这种生物
是的,即使到了天性这个层面,依然还是存在“天赋异禀”和“芸芸众生”的残酷差别。
1994年,拉瓦尔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克弗里斯顿等人提出“不确定容忍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简称IU)的概念,并制作了一张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IUS,用于衡量我们对于不确定的容忍度。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IU值越高表明容忍度越差,这样的个体更倾向于迅速脱离不确定状态,选择马上可以得到但是价值较低或者奖励可能性更低的选项。对于延迟奖励忧心忡忡,并常常问自己“如果…”开头的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出现,个体对于获得奖励的期待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向那个最差的结果。
而低IU值的个体,表现正好相反。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艾利特菲什巴赫在研究中发现,有些人在奖励规模不确定的任务中会感到更兴奋,工作也更努力。
What ???
那些天天学习从不游戏,那些努力工作从不休息,那些比我优秀还比我努力的人,真的存在?
坏消息说完了,下面说好消息
个体差异确实存在,IU值天生有别。对于未知的恐惧,天生就能让我们陷入焦虑,放弃思考,堕入恶性循环。那我等凡夫俗子可还有逆天改命的可能?
答案是,有。
下面四套功法,难易不同,丰俭由人,你自己挑。
1、硬刚天性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却也是最难的一条路。无数人会告诉你,面对未知的挑战,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然后等它上门。
道理我都懂,但总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前面有个陷阱,你想躲过去,但他给你支的招是:使劲跳。
天性让你打电话,你就不打;让你看手机,你就不看;让你拖延症,你就不拖。挺住你就赢了,挺不住是你人不行。
说白了,跟天性磕一下!
(虽然没必要,但怕大家当真,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