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鞋袜百科(鞋袜指的是什么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7 09:14:08
导读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鞋袜是重要的服饰组成部分,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风俗和人们审美观的变迁。鞋:旧时山东境内制鞋用草、皮、木、麻、丝、布等材料,大多采用编织工艺,用草绳、麻线、丝线编织而成。进入20世纪,草鞋、蒲鞋逐渐淘汰,盛行穿皮鞋、解放鞋,夏天穿凉鞋,雨天穿胶靴。80年代起,现代制鞋的材料越来越多,真皮、橡胶、人造纤维、合成革、亚麻布、缎子、丝织品等,日益为制鞋业所采用。利用不用的布头等糊袼褙,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鞋袜是重要的服饰组成部分,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风俗和人们审美观的变迁。

鞋:旧时山东境内制鞋用草、皮、木、麻、丝、布等材料,大多采用编织工艺,用草绳、麻线、丝线编织而成。进入20世纪,草鞋、蒲鞋逐渐淘汰,盛行穿皮鞋、解放鞋,夏天穿凉鞋,雨天穿胶靴。80年代起,现代制鞋的材料越来越多,真皮、橡胶、人造纤维、合成革、亚麻布、缎子、丝织品等,日益为制鞋业所采用。

利用不用的布头等糊袼褙,干后作为鞋底子的材料

鞋的构件有鞋帮、鞋底、鞋脸等。鞋帮,是鞋的上半部分,为夹层的,也有帆布的,或者用袼褙。旧时女子鞋帮大都是红、绿、蓝、紫色的绸缎布料,并绣上或割上各种花草图案;男子多着黑土布、青士林布,附在袼褙上,叫“鞋面”“鞋面布子”。鞋底,是鞋的底部,用袼褙纳制作成,制作最麻烦。做鞋底时,先打好袼褙,沿好沿口,然后纳鞋底。“千层底儿”,就是用四层以上的袼褙纳成的厚厚的结实的鞋底。鞋脸,即鞋口,有圆、方、长、窄之分。鞋后跟,是鞋底的后部,有平跟、矮跟、中跟、高跟之分。

铜制鞋提页子

鞋提页子,也叫“鞋页根”“鞋拽根”“鞋把子”,是缝在鞋后跟的外沿上用来提鞋的布片,一般用于小孩的棉鞋。鞋带儿,是用来固定鞋子在脚上的带子。传统做法,在鞋帮的后面两侧缀有布带子,从后系到前面的脚脖子上;机制的现代鞋带则是在鞋帮子的两个前脸上抠眼穿带,有三眼、五眼之分。襻带儿,是女鞋的横带儿,一头固定在内侧的鞋帮上,一头进入外侧的纽扣中,用以固定鞋子。

鞋过去大都是妇女手工制作,既是作为姑娘、媳妇手艺的展示,又是表达心意的礼物。先用纸剪出鞋底样、鞋帮样、鞋花样,然后打袼褙。将破旧衣服、边角布料洗净晒干,用黍稷面做成薄糨糊水,将布一层一层铺在门板、面板等平面家什上,每铺一层,就刷上一层糨糊水,紧紧黏结各层,一般为3~5层。按照鞋样子剪袼褙、纳鞋底。线为搓成像谷粒那么粗的麻线,用针锥扎眼,大号针引线。针脚讲究小、密、整齐、匀称。最后是绱鞋。用麻线将鞋底和鞋帮子连接成鞋。鞋垫也是手工制作,因其实用、精美,也成为礼品。旧时鞋作坊的制鞋工具有鞋楦、鞋拔子等。鞋楦,鞋作坊里用来绱鞋的内鞋模子;鞋拔子,铜制的提鞋用的器具,长形,中间微凹。进入20世纪80年代,手工制鞋的方式也为机器生产所代替。

鞋的种类很多,根据样式和做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牛鼻子鞋,也叫“抓钩子鞋”“钩子鞋”“牛舔鼻儿”“踢煞牛”“铲鞋”“浅鞋子”,为三脸粗布纳帮布鞋,布底有麻线纳过,极厚,布帮也用粗线纳过,鞋头用黑皮子做成长梯子形状,鞋脸子呈“丫”形,如牛鼻子,鞋帮与鼻子相连处缝出棱角。此鞋穿着结实,但是硬邦邦的,很不舒适,流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在70年代的山区仍可见到。

牛鼻子鞋

毛底鞋,鞋底无檐条的鞋。檐条,是用以包住各层袼褙边缘的布条,然后将各层袼褙铰叠纳成为鞋底。

方口鞋,也叫“提篮把鞋”,前口成方形并有鞋襻。

圆口鞋,也叫“和尚头”“朝光鞋”,为布或皮底,青布帮,圆头圆口,男女皆用。战争年代,也用这种式样给子弟兵做军鞋。为了行军方便,往往在两个帮子上钉上布带,可以系在脚背上。

没脸子鞋,像现在的方口、圆口布鞋,鞋脸小。

单鞋脸子,沿有一条脸儿的布鞋。

双鞋脸子,沿有两条脸儿的布鞋。

五眼鞋,是鞋帮有成对的眼儿穿带系用的鞋。

五眼棉鞋

松紧鞋,也叫“松紧口鞋”,鞋口用松紧带固定于脚上的鞋。

厚底鞋,底厚及寸,以缎、绒为面,鞋面浅而窄,鞋帮有刺花或者如意云头,顶面单梁或者双梁,是清朝末期男鞋式样,后来用做寿鞋式样。

棉鞋,是鞋底、鞋面衬以棉絮的鞋。现代市场上流行的普通棉鞋式样为双脸单鼻式,鞋口较小,前后开衩,样式没有男女差别、只有大小之分。帮面多以华达呢、灯芯绒、平绒为主。这种棉鞋轻便,暖和,又便于制作,较为流行。

棉乌拉,顾名思义,应是满族入关之后带到山东的一种棉鞋。后来,伴随着山东人闯关东的增多,棉乌拉也成为山东人喜欢穿着的一种棉鞋。棉乌拉的底与帮用猪皮缝制,有腰,鞋内用干软之草代替鞋垫,有带系于腿上。隔年干硬,第二年穿时要用水泡软。20世纪60年代以后,市场上有一种叫棉乌拉的鞋,橡胶底,与棉布帮压合而成,半深筒,有鞋带穿眼系起,很暖和,深受青年男女的欢迎。一直到今天,乡村市面上还有卖的。

棉乌拉鞋

靴子,主要有雨靴子、棉靴子、皮靴子。有胶制的、皮制的、毡制的、布制的,都是长筒的。在湖泊、滩涂地区,人们用生牛皮做成高筒靴子,割苇子时穿用,既防止苇茬伤足,又可防水。

蒲鞋,也叫“蒲窝”,用蒲草编就,内里衬上蒲绒,是北方最便宜的棉鞋。蒲鞋讲究“裱”,即在鞋体外面,包钉上一层土布,以免破损。在沿海渔村,则在底、帮上缝包鲜猪皮,既暖和又可以踏雪和泥水。又有“毛窝子”,是一种用芦花编成的鞋。穷人用它权当棉鞋,光着脚穿,很暖和。一般入冬买来,入春弃之。

花鞋,也叫“绣鞋”“绣花鞋”。绣花鞋多在圆口鞋上设绣,有仅仅绣鞋头的,有鞋头鞋帮满绣的,叫“满帮子花鞋”。绣鞋中有一种“割花鞋”,两页鞋面相对合在一起,按花样用线纳完后,从中用刀割开,形成两页完全相同花纹的花饰。传统图案“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多为祈求幸福、富贵、多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旧时,缠足女子穿“弓鞋”,因为底中弓起而得名。弓鞋长3寸左右,多为布制,也有缎面的,鞋面多绣花鸟图案,一般为木制底,白漂布沿条,有平跟和坡跟两种,前脸合缝。缠足妇女还穿“软鞋子”,也叫“宦鞋”“换鞋”,是睡鞋,多用大红、大绿的双层布做成,又紧又小,主要是防止睡觉时裹脚布子脱落和小脚再长大。白天穿在里面,晚上穿着睡觉。

大皮磕,即大头军皮鞋,过去民间以此为日军、国民党军官形象的标配。

钉鞋,是在白帮白底的鞋上涂抹熟桐油,前后掌密密地钉上半寸长的奶头钉。20世纪30年代后,橡胶雨鞋普及各地,钉鞋绝迹。

雨鞋,也叫“油鞋”“油子鞋”“水鞋”,涂桐油的女用鞋,面较浅;后来有机制的,橡胶的,帮与底压合在一起。

球鞋,也叫“胶鞋”,军队士兵训练时穿用,黄绿色帆布帮,胶皮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还有一种叫“力士鞋”,也叫“回力鞋”,为网球鞋,深受青年人喜欢。80年代以后,球鞋和运动鞋、旅游鞋混合。

凉鞋,夏季穿用,脚趾、脚后跟外露,鞋面多用帆布、皮革、人造革、尼龙,鞋底多用橡胶、皮革、树脂,主要指塑料鞋、皮凉鞋。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村还有人认为穿凉鞋是一种不雅观的行为,乃至有顺口溜说:“上抖擞,下抖擞(意为上下身皆穿质地柔软的服装),下边还露着脚指头。”60年代以后,农村开始流行凉鞋。男子穿一种土制的凉鞋,叫“草鞋垫子”,也叫“皮呱嗒子”,是用废旧车胎钉制而成的土凉鞋。

拖鞋,也叫“鞋趿拉儿”“呱嗒板儿”,只有鞋面护住脚掌,而没有鞋跟。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为室内用鞋。

高跟鞋,是跟部在7厘米以上的女鞋。辛亥革命后,废除了裹脚制,西方的高跟鞋传入国内。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许多时尚鞋子,有松糕鞋、保健鞋、运动鞋、旅游鞋、长筒靴等。

袜:传统袜子有三种:一种是布袜子,用白布手工缝制;一种是机制袜子,俗称“洋袜子”;一种是包脚布子,女子用长条裹脚布,男子用方形白布。青鞋白袜,是旧时男女老少喜欢的配搭。

2004年,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前)在鄄城县寻访小脚老人

旧时妇女缠足,于裹脚布外套白布袜,叫“裹脚”,也叫“扎脚”。男子也有用布包住脚再穿袜子的。布袜有长有短,长可及膝,短的仅至胫部,中有一缝,做的时候先纳底,再上帮,帮用布两层,做成两片,类似靴子筒。青年女子的袜底子,用各色花线像纳鞋底一样绣成花鸟虫鱼各种图案纹路。民国后盛行纱袜、丝袜,花色多而轻便,布袜遂不兴。20世纪80年代后, 针织袜子、尼龙袜子盛行。穿裙子一般要穿连裤袜、长筒丝袜。肉色丝袜一直格外受到女性垂青。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鞋袜百科(鞋袜指的是什么呀)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8947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