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从业人数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同样可观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牵引力正在从供给侧逐步转向需求侧。”
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至少10至20年,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更高的匹配效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关子儒 吴剑锋 孙飞 丁非白
2021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在山东济南建设了电池、芯片生产基地以及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这一产业布局,迅速传导到了就业端。
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2月起,比亚迪济南工厂开启了招聘窗口,岗位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到管理岗,从中专学历到本科以上学历,管理岗税前收入在13000~25000元间,技工8000元上下。整个项目落地后,大约需要用工25000人。如果再吸引一批配套企业,用工量将呈现乘数效应。
“制造业是稳就业的压舱石”这一重大判断,在比亚迪案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不久前,比亚迪再次宣布,2022年将招聘15万人,其中包括2万名应届毕业生。如此庞大的用工量,源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激增和产能的急剧扩张。
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迅速崛起,传统农业、服务业、高耗能产业等转型升级加速,释放出旺盛的就业需求,创造出一大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助推稳就业提质扩容双向发力。
就业需求端的重大变化,折射出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多重特征。从产业维度看,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从技能维度看,对高技能复合型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上升;从形态维度看,平台型就业已经成为就业新重点。
先进制造业就业需求猛增
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释放出就业新潜能,一批高质量就业岗位蕴藏其中。尤其是半导体行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呈现出旺盛的就业吸引力。
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从业人数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
合肥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洋说,国家科技战略的政策导向,推动很多半导体行业加速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些来自其他行业的企业也转型做芯片,整个行业人才需求井喷。
人才需求的旺盛,集中表现于上涨的薪酬待遇。2022年初,人才解决方案公司翰德发布的《2022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跳槽薪酬涨幅榜上,半导体行业薪水涨幅超过了50%,位居首位。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同样可观。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突破了千万辆大关。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游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实现整体扩建扩产,每年招工数量持续增加。以2021年为例,全年公司招工数量约7万多人。其中,生产技术工人占比约80%,工程师及技术员占比约20%。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高速增长,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是争相竞逐的对象。近年来,公司新建投产产线较多,在福建、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均有新产线落地投产,对生产技术人员需求量明显增长。
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薪酬条件。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2021年公司累计向上万人次授予超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完善的配套福利保障,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的行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研发型人才、复合型的一般性人才,在生物医药人才市场中十分抢手。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8841人,超过公司所有员工总数的八成。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员工数量翻一番,科研人员增长速度超过整体员工增长速度。
总体看,生物医药行业薪资水平涨幅可观,研发和制造类职位的薪酬水平更高。2022年6月,智联招聘发布的《生物医药/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显示,生物医药平均招聘薪酬9949元/月,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9889元/月,其中生物工程、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器械岗位月薪分别高达11350元、10309元、10205元。
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看来,就业需求的扩张,归根到底来源于经济的新增长点。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市场需求扩大必然带动就业需求扩张。
技术创新不仅带来了新的人才需求,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程杰说,现在的人才市场既要求具备较高的学历,掌握通用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认知型分析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市场等工作任务,胜任跨领域、跨专业的复合型工作岗位。
传统产业衍生新空间
除了快速扩张的新兴产业,传统农业、服务业、高耗能产业等加速转型升级,也衍生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拓展了就业新空间。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此次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共标注数字职业97个,增加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
“这些传统产业催生的新职业被纳入职业分类大典后,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求职导向具有积极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说,这些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在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催生出电气工程师、程序工程师、无人机驾驶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这些农业“新工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农业现代化生产,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智能化养殖的发展,集饲料加工、养猪生产、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河南省南阳市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量招收农业技术人才。公司董事会秘书秦军说,除了招收一线饲养人员,公司还引进了许多电气工程师、程序工程师、信息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人才,并吸纳食品安全、食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持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实现经营业绩快速增长。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一批“绿色职业”诞生了。
在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碳交易专委会主任郑静看来,碳排放管理员这个职业前景很好,未来几十年碳达峰碳中和都会是一项重点工作。“很多人看到这个职业的前景,想要跻身其中。”她说。
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人才缺口随之出现。多位专家从其他岗位类比推算,未来5至10年中国双碳人才需求在百万人,此后还会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民宿管家、调饮师、研学旅行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新职业。比如,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民宿管家”在短短几年间出现了由“零”到“百万”的规模跨越。
40岁的陈利萍,是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莫梵4号楼的民宿管家,每月工资5000元,年终还有奖金。据了解,德清县登记在册的民宿有近900家,民宿管家有4000人左右。
在程杰看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的新职业、新岗位,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需求扩张型,这类岗位是市场需求扩张的结果,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二是技能强化型,对原有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等全面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三是新兴岗位,其工作任务、技能、认知、方法等都是全新的,需求更紧缺,亟需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能培养体系。
快速适配就业结构调整
就业需求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人才培养、技能评定、薪酬体系、权益保障等若干人力资源相关领域,都须作出相应调整,以快速适配新形势新变化。
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这使得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快速增加。这要求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技能跟随需求增加。
“近年来,就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征是技能需求转变,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进劳动力市场,社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上升。”程杰说,“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牵引力正在从供给侧逐步转向需求侧。”
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至少10至20年,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更高的匹配效率。
还是以制造业为例,要引导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就须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今年,人社部推出《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将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作为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以新“八级工”制度为更多技术工人拓宽成长新天地……一系列举措均旨在为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李长安说,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是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提质扩容的必然要求。除了职业教育实行“双师制”,非研究类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
“顺应经济与就业结构变化,关键任务是建立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程杰说,教育培训体系要做好充分准备,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程杰认为,应高度重视保持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创造能力,在努力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就业带动潜力,不断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为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创造窗口期和缓冲带。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从业人数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同样可观
“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牵引力正在从供给侧逐步转向需求侧。”
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至少10至20年,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更高的匹配效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关子儒 吴剑锋 孙飞 丁非白
2021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在山东济南建设了电池、芯片生产基地以及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这一产业布局,迅速传导到了就业端。
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2月起,比亚迪济南工厂开启了招聘窗口,岗位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到管理岗,从中专学历到本科以上学历,管理岗税前收入在13000~25000元间,技工8000元上下。整个项目落地后,大约需要用工25000人。如果再吸引一批配套企业,用工量将呈现乘数效应。
“制造业是稳就业的压舱石”这一重大判断,在比亚迪案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不久前,比亚迪再次宣布,2022年将招聘15万人,其中包括2万名应届毕业生。如此庞大的用工量,源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激增和产能的急剧扩张。
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迅速崛起,传统农业、服务业、高耗能产业等转型升级加速,释放出旺盛的就业需求,创造出一大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助推稳就业提质扩容双向发力。
就业需求端的重大变化,折射出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多重特征。从产业维度看,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从技能维度看,对高技能复合型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上升;从形态维度看,平台型就业已经成为就业新重点。
先进制造业就业需求猛增
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释放出就业新潜能,一批高质量就业岗位蕴藏其中。尤其是半导体行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呈现出旺盛的就业吸引力。
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从业人数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
合肥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洋说,国家科技战略的政策导向,推动很多半导体行业加速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些来自其他行业的企业也转型做芯片,整个行业人才需求井喷。
人才需求的旺盛,集中表现于上涨的薪酬待遇。2022年初,人才解决方案公司翰德发布的《2022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跳槽薪酬涨幅榜上,半导体行业薪水涨幅超过了50%,位居首位。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同样可观。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突破了千万辆大关。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游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实现整体扩建扩产,每年招工数量持续增加。以2021年为例,全年公司招工数量约7万多人。其中,生产技术工人占比约80%,工程师及技术员占比约20%。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高速增长,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是争相竞逐的对象。近年来,公司新建投产产线较多,在福建、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均有新产线落地投产,对生产技术人员需求量明显增长。
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薪酬条件。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2021年公司累计向上万人次授予超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完善的配套福利保障,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的行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研发型人才、复合型的一般性人才,在生物医药人才市场中十分抢手。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8841人,超过公司所有员工总数的八成。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员工数量翻一番,科研人员增长速度超过整体员工增长速度。
总体看,生物医药行业薪资水平涨幅可观,研发和制造类职位的薪酬水平更高。2022年6月,智联招聘发布的《生物医药/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显示,生物医药平均招聘薪酬9949元/月,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9889元/月,其中生物工程、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器械岗位月薪分别高达11350元、10309元、10205元。
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看来,就业需求的扩张,归根到底来源于经济的新增长点。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市场需求扩大必然带动就业需求扩张。
技术创新不仅带来了新的人才需求,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程杰说,现在的人才市场既要求具备较高的学历,掌握通用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认知型分析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市场等工作任务,胜任跨领域、跨专业的复合型工作岗位。
传统产业衍生新空间
除了快速扩张的新兴产业,传统农业、服务业、高耗能产业等加速转型升级,也衍生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拓展了就业新空间。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此次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共标注数字职业97个,增加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
“这些传统产业催生的新职业被纳入职业分类大典后,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求职导向具有积极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说,这些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在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催生出电气工程师、程序工程师、无人机驾驶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这些农业“新工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农业现代化生产,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智能化养殖的发展,集饲料加工、养猪生产、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河南省南阳市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量招收农业技术人才。公司董事会秘书秦军说,除了招收一线饲养人员,公司还引进了许多电气工程师、程序工程师、信息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人才,并吸纳食品安全、食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持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实现经营业绩快速增长。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一批“绿色职业”诞生了。
在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碳交易专委会主任郑静看来,碳排放管理员这个职业前景很好,未来几十年碳达峰碳中和都会是一项重点工作。“很多人看到这个职业的前景,想要跻身其中。”她说。
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人才缺口随之出现。多位专家从其他岗位类比推算,未来5至10年中国双碳人才需求在百万人,此后还会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民宿管家、调饮师、研学旅行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新职业。比如,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民宿管家”在短短几年间出现了由“零”到“百万”的规模跨越。
40岁的陈利萍,是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莫梵4号楼的民宿管家,每月工资5000元,年终还有奖金。据了解,德清县登记在册的民宿有近900家,民宿管家有4000人左右。
在程杰看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的新职业、新岗位,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需求扩张型,这类岗位是市场需求扩张的结果,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二是技能强化型,对原有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等全面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三是新兴岗位,其工作任务、技能、认知、方法等都是全新的,需求更紧缺,亟需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能培养体系。
快速适配就业结构调整
就业需求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人才培养、技能评定、薪酬体系、权益保障等若干人力资源相关领域,都须作出相应调整,以快速适配新形势新变化。
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这使得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快速增加。这要求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技能跟随需求增加。
“近年来,就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征是技能需求转变,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进劳动力市场,社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上升。”程杰说,“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牵引力正在从供给侧逐步转向需求侧。”
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未来至少10至20年,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更高的匹配效率。
还是以制造业为例,要引导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就须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今年,人社部推出《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将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作为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以新“八级工”制度为更多技术工人拓宽成长新天地……一系列举措均旨在为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李长安说,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是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提质扩容的必然要求。除了职业教育实行“双师制”,非研究类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
“顺应经济与就业结构变化,关键任务是建立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程杰说,教育培训体系要做好充分准备,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程杰认为,应高度重视保持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创造能力,在努力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就业带动潜力,不断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为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创造窗口期和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