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第一,坚持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七一讲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分工将越来越趋于专业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只要不断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理想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二,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高度的幸福感。早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阶段,马克思就警觉地发现,大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
由于劳动异化,才使人变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终扬弃异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复归”。
当前,我党明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并重的历史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分工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向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才会消解。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是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它揭示了党的方针、政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人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规律面前所表现出的理论自觉。
第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的统一。
要切实保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个“重中之重”,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分阶段、有重点地普及各级各类教育;
同时,还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积极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教育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体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层面和范围。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