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湖广填四川”,仪陇成为客家栖息之地,独具特色的客家水席宴席成为当地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这片熠熠生辉的红色沃土上,如何实现美食与美景相互汇集,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相互交融,一直牵挂着当地政府和南充餐饮界的心。
以《南充晚报》为媒,今年“五一”期间,南充市餐饮协会会长于烈阳率领我市餐饮界大咖在南充晚报党支部书记吴奉天的陪同下专程前往仪陇朱德故里景区川北凉粉月亮田农家乐,就客家水席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行了专题考察指导,为这一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客家水席 沸腾味蕾
仪陇客家水席宴席通过客家民间大厨口口相传下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无汤不下饭,无汤不成席。肴馔羹汤,是客家水席的一大特色。
仪陇客家水席荤素搭配,就地取材,农家风味,麻辣鲜香,清淡爽口。“水席”菜式是一菜一典故,名气含义丰富,如九九归一当朝一品碗、洗尘汤、七宝羹等。摆台也颇多讲究,撤台繁而有序。木板凳四方桌上居中一品碗,周边八水碗,摆成梅花形;拆台撤边不撤中;走菜,走左不走右;开席,吃菜先喝汤;敬酒,敬老不敬幼。
“百闻不如一见”,为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仪陇客家水席的独特风味和深厚文化,工作人员麻利地将直径一米的大蒸笼摆上桌台。蒸笼里端端正正摆放着“九大碗”,包括猪肘子、洗沙肉、墩子肉、带丝土鸡、蒸酥肉等主菜,加之依次摆开的各类配菜,一共有十多道菜。菜色鲜美、美味鲜香,热气腾腾扑鼻而来,还未入口便已抓住食客的胃,令大家味蕾也顿时沸腾起来。
“客家水席果然名不虚传,体验强烈,一定能够吸引顾客。”几口下肚,于烈阳已是赞不绝口。他点评说,客家水席烹饪简便、形式创新,视觉冲击力强,可以直观地让游客感受到客家美食的独特魅力,同时食源精细,符合健康美食的发展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也就客家水席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客家菜有底蕴,有故事,是最能彰显客家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在客家水席的创新发展上,还需结合仪陇当地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背后的故事,让客家水席更有底蕴、更具特色;在食材选择标准上,应始终坚持把原生态、高品质的经营理念贯彻到方方面面,追求食物本真的味道;进一步技术改良、精益求精,让口味更加突出。”
精准扶贫 红火日子
“因地制宜推进当地餐饮业发展,不仅是南充市餐饮协会的重要使命,也是南充晚报党支部致力于全市精准扶贫的责任体现和生动实践,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充晚报党支部书记吴奉天如是表示。
吴奉天告诉记者,2015年10月,在南充日报社党委安排下,南充晚报党支部与朱德故居管理局达成协议并揭牌,共建红色爱国主义基地。2016年,晚报党支部把精准扶贫作为共建活动的核心内容,在朱德故居管理局、仪陇县旅游局、朱德故里景区管委会的支持下,组织川北凉粉、筷乐兄弟、河舒豆腐3家餐饮名店为景区所有农家乐从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能培训,打造了多加精品文化农家乐样板店。现代化餐饮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意识为朱德故里景区全面达标5A,农家乐提档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南充3家餐饮名店“产业扶贫,智慧帮扶”项目的带动下, 朱德故里景区不仅植入多元美食文化, 满足了各方游客的差异化需求,也促进了景区村民的脱贫致富。
对此,于烈阳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表示,在南充晚报党支部与朱德故居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精准扶贫深入实施。通过一系列扶贫活动的开展,可以明显感受到当地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的观念、生产生活技能亦随之提高,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陈松)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