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易于长期储存,四季皆可食用,既省时又可口,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曾是走亲访友的必带礼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田间繁重的体力劳作后,一碗香喷喷的挂面就是至上的美味佳肴。
过去每逢农忙前夕,老家乡邻们总会去压些挂面,以备忙时急用。我记得阎良北屯街道靳家村就曾有几户加工挂面的人家,其门前显眼处都挂有硬纸板,上面书写着“压面”二字。这几户中以张家两口子压出的挂面薄厚最为均匀,且味道独特,因此每天前去送面粉、取挂面的人络绎不绝。
小时候母亲常派我去张家压挂面,她把刚磨好的面粉盛装在干净的面袋子里,系紧袋子口,夹在自行车后座上。我骑着车子,来到张家铺子门口,从后座取下面袋子,交给女主人称重。收了面粉后,女主人问我姓名,并询问是压细面、宽面还是韭叶面。她用卡片记下相关信息,贴在面袋子上,然后提起面袋子按顺序归置在一角。环顾张家屋内,面袋子堆积如一座小山,两台压面机日夜不停地运转,好生忙碌。
压挂面是一环接着一环,通常男主人根据顾客面粉的斤两将食盐化成水来和面,盐与面的比例随季节而改变。几十斤的面粉和起来很费力,需要很好的臂力。只见男主人把面团不停地揉、按、拧、翻,然后将其放入压面机,上下进出的面极有规律,不急不慢地自由穿梭,一层层平整有序地折叠成型。就这样反反复复,轮换压制,等面压得光滑均匀后,再给压面机打上切面刀,根据顾客需求切出各种宽度的挂面来。切好的挂面被搭在一根根面棍上,两口子一人抬杆走在前面,另一人紧随其后提着甩下来的面条,二人合力将面棍挂在院子里的晾面台上,不一会满院子都成了面的海洋,只留一条过人的通道。风吹面香,等面风干后,再一棍棍地取下,放在切面的长条案板上,男主人用专用的大刀把面切成相同的长度。与此同时,女主人负责包面,她抓起切好的面,放在纸中,左手围拢,右手上下提蹾,几声响后,一把把挂面变得整整齐齐,随后被放入顾客送面时的袋子里。
由于做挂面比较耗时,一般情况下我都不在一旁候着,而是约好时间上门来取。取时先报上姓名,再核对卡片上的信息,完后女主人麻利地从众多挂面中挑出我的那包。我付完加工费,拎起袋子装上车回家。此时,母亲已在家烧好下面水,就等我回来。我一进门,她便接过袋子,取出多半包挂面,放入沸腾的水中,再倒进西红柿炒熟的汁子,放上荷包蛋,撒上几叶青菜,很快,一锅美味可口、色香俱佳的挂面就做成了。
这些年,人们的饮食习惯悄然改变,压挂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些老店里,时而能看到长短不一的挂面棍蒙着灰尘堆积在墙角,它们的故事大概只有过来人才知道。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