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不喜欢吃苦瓜、猪肝和肥肉,总觉得苦瓜太苦、猪肝不嫩、肥肉太腻,它们都有一种怪味道,难以下咽。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十分必要的紧密关联,实在是它们是我童年口味里“不喜欢”的三大典型代表。当然,首当其冲的便是苦瓜了,我想不明白,苦瓜那么苦,怎么也被当做餐桌上的菜肴呢。
其实,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并不好,不是可以随意挑剔食物的年代。我们七零八零后一代人的童年,尤其是我这样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山里娃的童年,物质条件还是相当贫乏的。那时候,父母每年都要挑着粮食去粮所排队交公粮,粮油米面得靠粮票购买,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餐肉,过年可以买一套新衣服。夏天有走村的货郎卖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和汽水冰棒,我会拿家里的玉米去换,看得到和握得到的人民币基本没有。父母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总是在家里隐蔽的角落里放置老鼠夹,捕到老鼠的时候一家人就欢呼雀跃,炖熟的老鼠肉的味道,似乎并不比鸡汤差多少,吃起来亦是满嘴生香。如今想起来,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那确实是真实的情景,那一锅老鼠肉是我们童年里美味的荤菜。
当然,最难忘的还有去挖野菜和捡谷子。大人们出去劳作的时候,村里的小伙伴们就相约一起到地里挖野菜,那些野菜的种类繁多,我甚至叫不出名来,每当装满一篮框,便觉无比光荣,晚餐煮上一锅野菜,没有油,只放了点盐巴,全家人就吃得很幸福。捡谷子则是在每年秋收后,我们都会背着编织袋去收割后的地里巡逻,捡拾玉米或稻谷,运气好的时候也是能捡上一袋子,补贴家里的口粮。
所以,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也是拒绝苦瓜的。记忆中,母亲会在小菜园子里种一些黄瓜、苦瓜、南瓜和芥兰菜,还有几丛芭蕉树。那时真的穷,家里来客人,父亲就煮碗面条捞菜叶当下酒菜,南瓜汤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我平时无事时我就眼巴巴地望着高高的芭蕉树,希望芭蕉快点成熟,要知道,除了偶尔能在山上捡到一些野草莓或野沙梨之类,芭蕉算是最富贵的水果了。遇到餐桌上只有炒苦瓜的时候,我就只吃白粥,委屈得要掉眼泪。为此,母亲和兄妹们常常笑话我,有时候,兄长甚至会在我的饭碗里悄悄埋几片苦瓜,等我不注意吃到时苦着脸吐出来,他就在一边哈哈大笑。
在我看来,那时的生活,真的如同苦瓜一样苦啊。后来时代变了,生活开始好了,我也渐渐地长大,离家在外求学。整个读书时期,大概是身体也在生长的缘故,对吃的总是特别渴望。学校饭堂的扣肉,捞到饭里吃得那个香啊,怎么吃都不厌倦。有一次看球赛去饭堂晚了,只剩下几盆苦瓜,无奈只得要了一份,饭堂阿姨又好心地在上面淋了一勺肉汁,看起来香喷喷的,没曾想吃起来还不错,从那时起,我对苦瓜没那么反感了。
大学毕业的最初,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山区教学点。去报到的那天,转两趟班车,又步行半个小时,到深山里的校区时已过饭点,又饥肠辘辘,当时面对一地荒凉,直接想掉头走人。隔壁的老教师送来了两根苦瓜和几个鸡蛋,安慰我说先凑合着吧。那天,我做了一碟苦瓜炒鸡蛋,对于二十年都不喜苦瓜的我来说,几乎不知道怎么制作这道菜,然而终究是知晓剖开、去瓤、切片,下油烹炒时再把打散的鸡蛋倒入。严格说来,那样的程序或许并不正确,但对于我来说,能够煮熟已是难得,能吃就行。后来漫长的乡村教师生涯,吃得最多的居然就是苦瓜炒鸡蛋,吃着吃着,竟成了最爱吃的一道菜了。
教学点食堂里的早餐只有肥猪肉粉,我也和学生们一样,吃得很上瘾。特别是大冬天的时候,早晨吃了一碗热腾腾的肥肉粉,胃里心里都暖和得不行。在乡下,逢年过节或遇到红白喜事都会杀猪,这样的事又常有,老师傅们制的扣肉、粉蒸肉、红烧肉都是一流,吃起来甜美鲜嫩,想起来直流口水。终究,是没能拒绝肥肉的,和苦瓜一样,越吃越爱上了。
有一年春节回老家,餐桌上有苦瓜炒牛肉和两碟去了皮的白切鸡,看着那两碟鸡肉,我忍不住红了眼圈,因为父亲知道我从小不吃肥肉,竟细心地剔除了整只鸡的外皮。我知道拔毛、去皮的繁琐,但我不知道年迈的父亲是如何带着老花镜、颤抖着手去完成这个过程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疼到不行,又温暖得想哭。母亲看我这样,以为我仍是不喜苦瓜,赶紧给我夹了鸡肉,唠叨地说:“你不吃苦瓜就吃其它的菜啊,多吃点”,我低下头,用力地眨了眨眼睛,轻轻地说“都吃的、都吃的”。在所有人都无所察觉的时候,我们长大了,父母就老了。很多东西都在改变,而有一些东西却一直没变。
至今我仍不知道怎样种植苦瓜,怎样才能煮出一道好吃的苦瓜菜品,可是我居然爱吃了。还有肥肉,最喜欢的是川味做法,什么回锅肉、红烧肉,一口肥肉一口饭,实在吃得欢喜。至于没有花任何笔墨去谈的猪肝,对它的感觉,包括不喜到喜欢的经历,和苦瓜、肥肉大致相同吧。我有个朋友,吃猪肝和肥肉都是切成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巴掌那么大,去他家吃饭,必有一大盆大片的猪肝,煎熟的猪肝片,居然吃出西餐牛排的感觉,还有辽阔草原上那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我后来知道多吃猪肝能明目,就不拒绝了。而且在南方,冬天打火锅时来道猪肝粉肠,蘸着辣酱吃,真的是香脆可口啊!其实每一样食物,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只是我们没有去探究,所以不懂罢了。现在懂得,不拒绝,不厌食,不浪费,就是对食物最大的尊重。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是中秋之夜,孩子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已经在阳台上摆小桌子,放了月饼和水果,欣喜地等着赏月。在城市蜗居,实在是无处赏月的,但这是习俗,每年的习惯,不曾断过。满桌的月饼,我和父母都爱吃伍仁和甜肉馅的,孩子们大多爱吃豆沙和莲蓉之类。而我清楚记得,小时候我也喜欢豆沙,不喜伍仁。当然,这算是一点题外话吧,但我的孩子们,确乎地和我小时候一样了,除了不喜欢伍仁,同样不喜欢苦瓜、猪肝和肥肉。我只能感慨,成长的经历如此相似啊!这或许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循环吧。
大概,人的口味都是会变的。小时候不爱吃的东西,在长大的过程中就爱吃了。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什么都吃,现在自己为人母了,也什么都吃,不挑食了。就像小时候觉得很苦的苦瓜,其实一点都不苦,反而简单易炒,而且清凉降火。所谓“酸甜苦辣咸”,苦是五味不可缺之一,认真烹制,慢慢咀嚼,便能品出它的许多好处来。
生活亦是如此,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或许有时阳光,有时风雨;有时欢笑,有时泪水;有有时得意,有时失意;有时甜蜜,有时苦涩。但五味杂陈,这才是生活的本质,不是吗?历尽千山万水,看过世间百态,尝遍酸甜苦辣,只要我们依然爱着,认真活着,这样就好。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