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脾
中医认为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 (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 (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如下: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了便于理解,分为运化谷食 (以固态食物为主)与运化水饮 (以液态水饮为主)两个方面。
2、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则脾气充盛;而脾气健运,生气充足,则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强健,血液则能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失去统摄则逸出脉外而为出血。
二、何为虚证和原因?
中医认为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 “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中医认为虚证的形成,虽然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1、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2、思虑太过、悲哀猝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3、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4、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5、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三、何为脾虚
脾虚证属于虚证的范畴,其原因也不外乎以上几点。脾虚有什么更具体的表现呢?脾虚为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1、脾气虚
脾气虚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等损伤脾气所致。症状主要有腹胀,进食后明显,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2、脾阳虚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等所致。症状表现有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
3、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主要是由于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从而造成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常见的表现有脘腹重坠作胀,进食后症状更为明显,便意频繁,肛门重坠,久泄久痢。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