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入伏之际,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安徽、上海、湖北等很多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伏羊节”美食活动,尤其以徐州最为盛行,每年都会有数千食客们聚集在一起等待“彭祖伏羊节”的开幕,喝羊汤、吃羊肉,体验伏羊节酣畅淋漓的盛宴,整个夏天,光徐州羊肉的销量就可以超过100万斤,这种传统的民俗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伏羊节是中华传统的美食节日,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那时候的彭城已经有了吃羊肉的习俗,相传徐州地区的先祖彭祖创制了一道名菜“羊方藏鱼”,也就是现在说的“鱼羊鲜”味道非常的鲜美,这个让人难忘的味道深刻的影响了周边地区数千年。到了周朝的晋国,有位重臣叫狐偃,在六月六这天总是熬羊肉汤款待女儿女婿,被赋予“消愁解恨,和谐共处”的民俗意义,流传数千年,直到现在,晋南地区依然盛行“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的传统习俗,这些对后世影响深刻的历史,无形中也让民间吃羊肉有了特定的时间范畴。
农历六月六正是三伏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初伏、中伏、末伏合计30天左右,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盛行伏羊节的地区羊肉会时常卖到脱销,人们在羊肉馆、烧烤摊、自己家中吃羊肉,喝羊汤,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大锅清水煮羊肉,最后加上几种简单的调味料,吃到羊肉的原汁原味的“鲜”,食客们无不大快朵颐,大口吃肉大口喝汤,炎炎夏日里,吃的叫一个酣畅淋漓。
众所周知,羊肉是“发物”,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吃羊肉喝羊汤是要发热发汗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自然让人心旷神怡,可汗流浃背的三伏天吃羊肉岂不是越吃越热,越吃越上火?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三伏天吃羊肉自然有它过人的好处才能流传至今,有句老话叫“伏羊一碗汤,不劳神医开药方”,伏天吃羊肉,有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夏天吃羊肉是以热制热,以热逼寒,通过大量的流汗,将冬春之际体内积攒的湿气驱除,达到“冬病夏治”的食疗效果,吃过羊肉,喝过羊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以驱散体内五脏的积热,夏季体内阳气充足,外界也是骄阳烈日,吃羊肉让身体里外平衡,是不会引起上火等问题的。
伏天吃羊肉好处众多,今天就来分享一道传统的“水盆羊肉”做法。
水盆羊肉
这是一道陕西地区汉族著名的传统小吃,在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频繁出现,惹的看客们直咽口水,做法却相当简单,不妨一试。
所用食材:羊肉、红薯粉条、姜、葱、桂皮、小茴香、花椒、油泼辣子、香菜
第一步:粉条尽量用红薯粉条,红薯粉条比较耐煮、吃油,吃起来是比较爽滑筋道的,羊肉用羊腩肉、羊后腿肉等有些油脂的为佳,先将粉条浸泡在冷水中泡软备用,羊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反复冲洗后备用,小葱、姜、桂皮、花椒、小茴香准备好,小茴香可以多一些。
第二步:冷水将羊肉下锅,让羊肉吐出来血水,减少羊膻味,大火煮开以后再煮半分钟,将羊肉捞出来备用。
第三步:锅内重新加水,水一次放够,淹没羊肉。放入已经焯水过的羊肉块,将调味干料放入料包中,大火煮开后,盖上锅盖,中小火焖煮一个小时,将羊肉捞出放置备用,羊肉汤也煮好了,任何调味料不要再加了。
第四步:锅中烧水,将泡软的粉条入锅,煮上三两分钟,将中间的硬芯煮开,捞出入大碗中。
第五步:碗中加入盐、胡椒粉、味精(可选),码上切成薄片的羊肉、切碎的香菜,也可以加入一些蒜苗,将羊肉汤倒入碗中,浇上一勺油泼辣子,泡上一些发面饼,一碗馋到流口水的水盆羊肉就做好了。
——老井说——
羊肉最近一直在涨价,这几天买已经涨到40一斤了,真是好久都没见这个价格了,过年的时候才28元一斤,估计也是猪肉涨价带来的联动效应,不过夏天吃羊好处多多,味道又鲜美,有条件的还是要多吃点了。
烹饪过程的小Tips
1、水盆羊肉用的饼最正规叫“月牙饼”,形状像半个烧饼,是渭南大荔县的特产,关中有句俗话叫“大荔有一怪,烧饼半个卖”,和羊肉泡馍用的饼最大的区别是,月牙饼是发面饼,羊肉泡馍用的“饦饦馍”是死面饼(九份死面,1份发面混合),自己在家做水盆羊肉,用街上买的烧饼就行了。
2、羊肉入锅之前,最好反复清洗,让羊肉雪白发亮,没有血丝,煮出来的汤清亮香甜,滋味浓郁,颜色清透。
3、用羊骨汤来熬制羊肉味道更佳,若用清水熬制,注意一次加够水,中途加水影响肉质。
4、红薯粉条挑选有一个小诀窍,红薯粉中有一些面疙瘩,做出来的粉条会有些凹凸不平,不会太光滑,另外红薯粉条是比较脆的,容易掰断,断口处是白色粉末,如果非常坚韧,就可以考虑是否加了明胶了。
5、俗话说“猪不椒羊不料”,炖羊肉切勿放八角大料,倒不是味道上有什么问题,一颗大料入锅,一锅羊肉汤色泽都会很难看,影响食欲。
厨艺有限,仅供参考,吃好玩好,明天见。
@头条美食
图文原创,抄袭必究!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个世界。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