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8日,一路秀水青山、草木葱翠,走在漳州这片生态优美、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上,两岸媒体人采风的热情愈发高涨。从林语堂故居、东南花都,到漳州古城、九十九湾“闽南水乡”,举目四望,古城、老厝、红砖黛瓦、小桥流水,吸引大家纷纷架起“长枪短炮”,细致入微采访。亲不亲故乡土,土亲人更亲,对于许多祖籍漳州的台湾媒体负责人来说,初次见面的祖籍地不仅有熟悉的乡音和人情味,还有着十分浓郁的“文化味”和“生态味”,让人流连忘返。
探访语堂故里,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
从平和县城出发,溯西溪而上,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坂仔,穿过坂仔中心小学,就是林语堂故居了。实地探访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的精神家园,以及他笔下无拘无束的童年岁月,是两岸媒体人共同的夙愿。
两岸媒体人探访平和林语堂故居。
“台北有个林语堂故居,那里是林语堂晚年的归处,而平和林语堂故居则记录着林语堂童年的光阴。林语堂幼时想走出,晚年想回到故乡,他的生命历程恰好在两岸间形成了一个圈,就像两岸的故居一样,无论怎样兜兜转转始终联结在一起。”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说,在两岸的林语堂故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传统文化线条,将二者紧紧牵连在了一起。
站在林语堂故居前,两间古朴雅致的平房,红地砖、黑瓦片、旧木门、旧窗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王俊本看得入迷。
“林语堂先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也是闽南文化的传播使者,来到漳州,林语堂故居是必不可少的人文之旅。”王俊本说,林语堂作品的艺术性,语言的创造性,他的抗日爱国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等,都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需要两岸媒体联手宣传好、推广好。
“当人们越多地了解林语堂,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有趣而亲切的文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甘毅也深有体会。他说,讲好林语堂的故事,不单单是地方政府的事,两岸媒体人同样有责任,应该研讨、传播好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让两岸更多的年轻一代知晓。
从传播林语堂文化思想,聊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两岸媒体人在故居内畅所欲言,交流探讨媒体的责任担当。王俊本表示,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要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受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接受优秀文化洗礼。
“融媒时代也要巧用新媒体,把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用现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把林语堂的作品和故事进行包装、改编和再加工,比如制成微电影、拍摄动漫剧、开通林语堂文化公众号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推广,推动传统文化在两岸青少年中获得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传承。”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编委、采访中心主任陈海波建议。
“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瞻仰故居,轻吟林语堂的文字,两岸媒体人感慨良多。
体验东南花都,“醉美”在花漾漳州
走在东南花都这个现代农业大观园,到处生机盎然、花果飘香,呈现和谐美景,洋溢人文气韵,两岸媒体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陶醉在这片生态花海中。
“东南花都作为花博会举办地,是两岸农业科技与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也是闽台风俗文化互动的舞台。看两岸合作双赢、共谋发展,它是最好的代言人。”东南花都相关负责人向两岸媒体人推介说,东南花都已连续举办七届“花博会”,以花为媒,创造商机,成为两岸文化、旅游和经贸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分展示了漳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魅力。
参加第八届海峡媒体峰会的媒体人,在漳州的生态花海中拍照留影。
走进现代农业馆,5000多平米的种植区映入眼帘,砍瓜、鹤首葫芦、青首白玉丝瓜、永安黄椒、红星南瓜等200多种果蔬长势喜人,实现了四季瓜果的和谐共生,令两岸媒体人惊叹不已,纷纷表示“科技让智慧农业起飞了”。
“花开两岸,合作共赢。漳州和台湾农业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台湾中国时报社会地方中心副总编辑黄树德越看越有兴趣,对东南花都在两岸农业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赞赏有加。他坦言,台湾也有许多果蔬实工厂,但规模小,栽培品种单一,要么只种蔬菜,要么只种几种水果。“东南花都规模大,把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很有创意和发展前景。”
“这几年,大陆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迅猛,真是越来越强!前些年,你们学习台湾经验,现在该台湾当个好学生,好好补一补课了。”台湾导报社长林文雄接过话题说,这些年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台湾。
台湾指传媒社长游胜钧多次参加过“花博会”报道,对两岸生态农业现状熟稔于心。他说,台北圆山等地也有花博园和花博会,但比起这里显得“太袖珍”了,无论是园区规模、策展能力,还是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都远远落后于东南花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漳州依托美丽的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的做法,对台湾相当有借鉴意义。”
古城风景流动,感受千年风情
徜徉在漳州古城内,在古街、古牌坊、古厝间,两岸媒体人流连忘返。刚从古城的林氏宗祠、汪春源故居走出,台湾联合报系业务部企划总监邓智元就感触满满,忍不住为漳州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努力点赞。
徜徉在漳州古城内,在古街、古牌坊、古厝间,两岸媒体人流连忘返,图为嘉宾对一款提线木偶看得入迷。
“这两年,台湾一直在强调‘本土化’和‘台湾主体论’,试图割裂两岸间的历史文化联结,获得了岛内一些不明真相的年轻人的认同。当我来到漳州后,整个观念被完全扭转了,原来台湾的文化、台湾的根都在大陆,包括民俗、信仰、文化、宗族制度等都是从大陆传过去的。所以说‘台独’害死人,如果要谈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话,每个台湾人都应该来这里寻根。”邓智元说。
逛完漳州古城区,游胜钧连连称赞说,大陆在古城古建和传统文化保存方面比台湾更用心,比如会透过引进声光电、3D影像、VR/AR等新技术,把传统的东西用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年轻人更容易亲近,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一方面,台湾落后太多。”
“台湾的老街商业气息太浓厚,给人一种刻意模仿、千篇一律的感觉,你逛一个老街就能猜到其它老街的样子,丢失了文化传统。”在游胜钧看来,漳州古城的老街更有历史文化厚度,老建筑也有灵魂,而台湾老街只剩下一个表象,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文化味道。
“台湾的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大都是民间机构在推动,而大陆都是政府在主导推动,显然后者保护和传承的力度更大,保存也更全面。”邓智元介绍说,早期台湾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多大拆大建,吃了透支传统文化的亏;而大陆这几年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重视对古城镇的保护,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文物保护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一点也值得台湾学习。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