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并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如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民俗活动差异,饮食各有不同。除了传统的吃粽子,赛龙舟。盘点一下端午节的其他一些民俗活动饮食文化。
1,吃艾草煮鸡蛋
一般来说,印象中是南方吃粽子,以江浙福建一带,湖北湖南等区域为主。北方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大多是在端午节用艾草艾叶煮鸡蛋用来食用。吃的小时候每到这天就可以放开量的吃,吃的越多越好!同粽子一样,可以说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南方现在蛋黄粽也是一个重要的品类。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用来改善生活(过去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用艾叶煮鸡蛋,不只会有艾叶的特殊香味,老百姓观念上认为还能祛除晦气和疾病。
2,沐兰汤
即端午日洗的草药水,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这习俗在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3,佩豆娘
为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地区。豆娘,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4,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5,五色丝线
是端午节吉祥饰物。端午习俗甚多,由阴阳五行术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习俗之一。拴五色丝线之俗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6,采药制凉茶
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间习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
7,画额
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8,躲端午
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9,佩香囊
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

10,避五毒
在古代,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在古代,端午节又称为“恶日、毒日”,从而有端午避五毒的说法。因为端午节,农历5月,天气非常炎热潮湿,所以蛇虫会相对比较多。

11,饮蒲酒
也叫菖蒲酒、菖华酒、蒲觞等,制作方法与艾酒相同,古代民间常在端午制作、饮用。《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避瘟气。
12,饮雄黄酒
大家有印象的应该是《白蛇传》中,一杯雄黄酒,能让有千年修炼功力的白娘子现出原形,可见其威力之大。
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虫、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节这天,古人把雄黄粉洒在蚊虫滋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期望能够辟邪,让自己不生病。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