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老北京的主食,
花样儿真不少。
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餐桌必备。
其实在咱们北京很多主食都是炒出来的,
今天咱们就说几样儿,
您肯定都见过吃过也会做过!
炒 饼
炒饼,是咱们北方人家家常吃的一份主食。每家每户的做法也不一样,有喜欢放酱油的,有不喜欢放酱油的;有用圆白菜炒,有用胡萝卜丝炒,还有用绿豆芽炒。
吃法儿也有很多不同,有浇点醋的,也有放辣椒的,传统的是就着蒜吃。一口炒饼一口蒜,不过事后味道比较大,现在注重形象的小姑娘都不敢这么吃了。
炒饼的饼丝也很有讲究,与平时吃的烙饼略有不同,要薄一个厚度,切成细丝,每一根都很有韧劲儿。炒饼用什么配菜就出什么味儿。我们家炒饼就喜欢切点肉丝儿,放上绿豆芽。这样炒出来的饼带着绿豆芽的清香,干湿适中,还保留着烙饼最原始的香味。再拍个黄瓜,清脆可口,一下能吃两大碗。
炒 米 饭
蛋炒饭真的是小丫最喜欢的主食,没有之一。记得小时候,蒸米饭都是小丫的事儿,每次我都多蒸点,隔夜饭第二天用来炒米饭。
炒饭基础款就是一碗米饭两个鸡蛋,升级款可以加葱花、加黄瓜、加火腿,高配版加上香菇等一切你喜欢的菜,豪华版就是加海鲜了,虾仁炒饭。做法也没有统一,看自己口味来定~
不过最近小丫又迷上了火山炒饭,与西红柿鸡蛋炒饭略有不同,西红柿去皮切碎,炒烂后再放鸡蛋和米饭。
做出来的炒饭如火山红一般,看不出西红柿原本的样子,饭粒黏在一起。当然口感也不一样,酸酸甜甜的西红柿味道巧妙的掩盖了鸡蛋全部的腥味,只留下蛋香。
炒 疙 瘩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老一辈儿的人都非常喜欢,只有吃过地道炒疙瘩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炒疙瘩的魅力所在。
炒疙瘩是民国时期面食铺一对母女发明的,将面和好,揪成面疙瘩煮熟捞出来放置在阴凉处晾晒。吃的时候取一些炒着吃。
不过很少有人自己在家做面疙瘩,都是去面食档口买现成的疙瘩,拿回去根据个人口味配菜炒。常见的加点胡萝卜丁儿、黄瓜丁儿、黄豆、肉丁儿,葱姜蒜过油炒。
刚出炉的炒疙瘩油亮油亮的,色泽金黄,口感筋道,适合牙口好的人吃。小丫喜欢再配一碗小米粥,用勺子崴一口炒疙瘩,再崴一口小米粥,香!
和炒疙瘩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猫耳朵”,也是一种面食,不过要软的多,吃不了炒疙瘩的可以吃猫耳朵。
炒 窝 头
一说起窝头,大家都觉得那是早些年穷的时候,没有白面吃,才吃的棒子面儿的窝头。近几年,人们又觉得窝头是养生的好东西,吃多了大鱼大肉体会了一把三高的痛苦,转而又吃窝头。
家里虽然时不时的蒸窝头,但已经很久没有做过炒窝头。把窝头切成丁儿,先过遍油,外皮变焦,炒的时候不容易散。油热后先放葱花煸锅,放虾皮和过油的窝头,加盐反复翻炒,快熟的时候加入韭菜末儿。
刚炒出来的窝头焦脆松软,经过虾皮的提鲜,加上韭菜的香味儿,让干巴巴的窝头也口味丰富起来。
为了迎合当代的年轻人,饭店的窝头添加面粉比例大于玉米面,又另加了牛奶、白糖什么的,已经没有了窝头最初的香味儿。家里最会做窝头的就是老爸了,没有其他添加,嘴馋的来小丫家里吃吧!
糖 炒 栗 子
糖炒栗子是北京老少都喜欢的美食。每到秋天,整个北京的路边胡同里,都弥漫着一股炒栗子的香味儿,深入鼻喉,诱人心肺。
到了栗子收获的日子,路边的炒货摊便支起炒栗子的锅,棕色饱满的大栗子在铁锅里翻滚,冒着热气腾腾的白烟,眼看着一锅栗子就要出炉。
北京人吃栗子只认怀柔油栗,各个玲珑剔透,顶部饱满。炒熟后,更是清香甘甜。等不到晾凉,就要剥开吃。
冬天的栗子摊儿前能排老长的队,人手一袋,趁热乎吃。在寒冬里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炒 肝
炒肝是北京传统美食,老北京人都好这一口儿,虽说名叫炒肝,但主料却不止猪肝,还有猪肠之类的。一大碗稠糊糊的、呈酱红色,吸溜着喝。
其实炒肝也就挂个炒的名头,并不是真正炒出来的,不会做您还没听过老北京的歇后语吗?炒肝儿不勾芡——熬心熬肺。
一碗好的炒肝,不是说它的猪肠放的越多越好。而是熬制的方法,时间火候必须恰到好处,熬制完还要保证猪肠的油性。最后不可欠缺的就是蒜!
熬制好的炒肝汤汁酱红油亮,猪肠肥滑软烂,肝嫩鲜香,味浓不腻,稀而不澥,这才是小炒肝藏着深功力啊。
北京人就爱吃炒肝配包子,肥肠的鲜美配汤汁丰富的包子,香气四溢。
这些炒货有没有勾起您的食欲呢?
相对于那些牛排鹅肝,
这些吃食食材简单做工粗糙,
然而他们却包含了家的感觉。
多放一点油,少放一点盐,
不经意的一点改变,都不是家的味道,
毕竟吃了半辈子的味道,
已经刻进老北京人的骨子里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