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巢湖义城社区有哪些村(巢湖岸边有一座古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2 14:57:57
导读

作者 柳丝听去巢湖岸边游玩的朋友说,那条古老的义城集老街拆掉了,不禁回忆起多年前去那里采访的景象。长长的青石板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只能从故事中去了解它昔日的喧闹了。在老合肥的眼中,义城不仅古老,距离还挺远的。以前没修马鞍山路的时候,去那里的话可以走老合巢路,穿过卫岗、葛大店、观音庙到达义城集,屈指算来有将近30华里的路程。我们去那里时已经快捷多了,车子上了马鞍山路高架桥,沿着包河大道,只

作者 柳丝

听去巢湖岸边游玩的朋友说,那条古老的义城集老街拆掉了,不禁回忆起多年前去那里采访的景象。长长的青石板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只能从故事中去了解它昔日的喧闹了。

在老合肥的眼中,义城不仅古老,距离还挺远的。以前没修马鞍山路的时候,去那里的话可以走老合巢路,穿过卫岗、葛大店、观音庙到达义城集,屈指算来有将近30华里的路程。

我们去那里时已经快捷多了,车子上了马鞍山路高架桥,沿着包河大道,只用了一刻钟就来到义城老街。

街边的老住户徐大爷在这里居住了70多年,亲眼看着这条老街从狭窄的青石板路,一步步变化成宽阔的水泥路。听家里的上人说,这里在明清时期就是巢湖岸边的一个繁华的集市,打鱼的、种菜的都把这里当做买卖的场所,再换回家里的油盐酱醋茶。

生活在老街上的人,祖祖辈辈过着悠闲的日子。太阳还没有爬上湖面,老街已经逐渐沸腾了。两旁的门面房陆续卸下了门板,张罗着往里引领客人。街边的小商小贩忙碌着和家庭主妇们讨价还价。

都说义城人是有口福的,刚刚从巢湖里打上来的银鱼、白米虾还在活蹦乱跳,两三个小时后就出现在义城人家的 饭桌上。吃不完就晒成毛干鱼、干虾,可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老街上的人应该还记得那样的一道风景,就在熙熙攘攘的街边,每天早上都会出现一个老头,面前摆着一盘油爆的白米虾,眯缝着浑浊的眼睛,惬意地喝着一小瓶自家酿的小烧。可能是早已见怪不怪了,大家并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但多少年后,当年随着母亲逛集市的少年已经长大了,再回到老街,却突然想起了那早已定格的画面。

徐大爷的一句话道出了老街人的心声,他说这里是天堂,是鱼米之乡!怕我不信,他带我沿着老街往前走。沿途都是两三层的楼房,儿童们在街边玩耍,女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心地聊着什么。

据说从古至今,这样悠闲的生活状态一直伴随着他们。后院里开辟了几块菜地,除了自家吃以外,多余的拿到门前出售;再养几只鸡,不远处就有卖糠的,买回来拌上剁碎的菜叶,那是最好的饲料。

卫先生是位70后,以前住在义城老街不远处的北徐村。上小学的时候,课余时间经常跑到老街上看风景。记忆里老街上有个供销社,柜台上面吊着一杆公平秤,那是供人们在集市上买了东西后担心短斤缺两约秤用的。

他最喜欢老街上的那家糕点作坊,里面卖的方片糕甜度适中,薄厚均匀。当然,还有街北头的那家纸扎铺。

每年一到春节,父母就要打发他到老街上去,主要是做两件事,一是提着一口袋糯米,定制200条方片糕——那是当地的风俗,糕谐音“高”,走亲访友是最好的礼物;再就是买两个大红灯笼,并且指定要“徐氏扎匠店”的。

老街上的纸扎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对此有多种叫法,纸扎,扎作、糊纸、彩糊等,可能是用途的不同,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匾额、店铺门面装潢以及人物、旱船、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民间节庆、婚丧嫁娶,似乎什么场合都有它的身影。

最热闹的是春节和八月十五,八角灯、沙灯、裙面灯、彩灯、24角走马灯和排灯等,各式各样的门灯争奇斗艳,挂满了老街两旁。十里八乡的旱船队、舞狮队、舞龙队也要扎制各式不同的龙、狮、船等道具,从老街这头,一直舞到那头。

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被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被称为“纸扎铺”或“扎匠店”。老街上有好几家“扎匠店”,但生意最好的是“徐氏扎匠店”,已传承了五代,现在搬迁到了不远处的富民街。

创始人名叫徐传勋,晚清时来到义城集,继承了岳父家的手艺,在那里把纸扎做得远近闻名。后面四代传人分别是徐世祥、徐尚庆、徐文南、徐明寿。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这门手艺遭到了重创,古书、画板、制作工艺资料等被付之一炬。

第五代传人徐明寿1963年出生于义城老街,后来重新挖掘祖传手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纸扎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最风光的一次是在1983年,作品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24角走马灯、五马盘槽、丹凤朝阳、彩车、狮子等,参加了合肥市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型灯会,把民间艺术一、二、三等奖和民族形式优秀奖悉数收入囊中。

当我们还陶醉在纸扎艺术的气氛中时,突然耳边隐隐约约飘过一阵歌声,而且歌声越来越近,仔细一听,还蛮有乡土味的:“小小鲢鱼四方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又吃灵芝草,下江又吃湖中苔。不为朋友我不来。”

哼小调的是位中年汉子,也是姓徐,从事当地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见我们对老街感兴趣,马上唱了一段与老街改造有关的小调:“小锣一打咚咚响,老街全部变了样。拆了草房盖楼房,义城有了新气象。”

徐先生热情地把我们带到老街旁边他的办公室里,从抽屉里抱出一大摞资料,兴奋地告诉我们说,老街的悠久历史还反映在市级非遗项目挑花旱船上。这也是一项古老的民俗艺术,起源于清朝中后期,距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挑花旱船也叫庐州花船,最初是由一位姓杨的老艺人从水上龙舟赛活动移植过来。因为是在岸上表演,所以当时叫旱地行舟。用竹竿扎出旱船的形状,贴上彩纸,挂上彩绸。为了完善表演形式,再现船的功能,艺人们逐步改进扎制和表演,在船的中间扎上花轿,进而发展到今天的旱船。

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反穿皮袄,头戴破草帽,无顶,后沿反卷起,嘴角饰两撇“汪丫胡”,手持一把破芭蕉扇,若手持篙杆时,则将破扇插于腰间或脖后,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另有一位女性站在中间做“灯芯”,两边配上划桨人,并在船前船后有多人演唱。

虽然别的地方也有玩旱船的,但义城的挑花旱船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艄公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往往和“灯芯”眉来眼去,俗称“骚达子”;还有挑花旱船表演形式分为“走场”和“坐场”两种,走场就是走街串巷表演。过去每逢年节之际,花船队要靠“拜门”,讨要“彩钱”维持艺人的生计。百姓为了增加节庆气氛,争相用花炮接花船到自家门口演出,以聚人气、福气和财气。而坐场是在固定场所的表演,通常会有演唱相配合,唱词的内容都是即兴作词,行话叫“望风采柳”。

现在的义城挑花旱船仍然会在八月十五日进行表演,据说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呢。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巢湖义城社区有哪些村(巢湖岸边有一座古寺)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4798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