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忙不停,5月上旬,生飞农场在采收了最后一批大球盖菇后,立刻开始了水稻种植,现在,一排排嫩绿的水稻苗已被整齐地插在田里。
在同一块稻田上,不同季节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让“冬闲田”变成“四季田”已不是新鲜事。去年10月,在水稻收割后,生飞农场陆续种下大球盖菇,从今年2月开始采摘,一直持续到了5月初。
那么,种过大球盖菇的水稻田有什么不同呢?
大球盖菇与水稻的双向奔赴
生飞农场负责人黄生飞:
种植大球盖菇能消耗大量稻秸秆,采收结束后,腐解的稻秸秆和菌渣还田,能增加土壤肥力,种出的水稻的米粒更加大,口感也更加好。
大球盖菇,棕褐色的伞盖、嫩白的菌柄,因为形似松茸,也被称为赤松茸。稻菇轮作是指,在水稻收割后,以稻秸秆为主铺料,稻壳、米糠等为辅料种植大球盖菇,采收后用剩余菌渣就地还田的轮作模式。
大球盖菇将稻秸秆等废弃物原地变废为宝,为解决稻秸秆随意丢弃或焚烧影响环境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大球盖菇本身是跟树根共生的野生食用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极强。在稻田里,它对稻秸秆降解率均超过50%,栽培1亩大球盖菇能消耗约15亩左右的稻秸秆。
出菇后,被分解的稻秸秆作为天然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经测定,生飞农场里种植大球盖菇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21.36%。
种过大球盖菇的田块
15天不放水
没种过大球盖菇的田块
15天不放水
通过种植大球盖菇,改善土壤,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实现了“稻-菇”生态循环模式。
“农闲田”变“增收田”
上海李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翠:
大球盖菇可以露天种植,并且适应上海气候,不需要复杂的栽培技术和高成本的管理,就可以在秋收后利用“闲田”增加收入。
稻田轮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大球盖菇是不少合作社的首选。除了亮眼的生态循环价值,在增收上,种植成本低、产量高让大球盖菇成为性价比之选。
在栽培时,除了购买菌种的成本,栽培的主铺料来自就地收集的水稻秸秆。同时,大球盖菇对环境适应力强,栽培技术简单,可以露天种植,只需把菌种接种在秸秆上,不需要灭菌、发酵等复杂操作。
播种后,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成本,做好大球盖菇生长空间的湿度和温度的管理,保持栽培料、覆土层湿润,就可以等待出菇。并且,大球盖菇的生长周期较短,在10-11月种下,到第二年的2-3月份,就有不少成熟的大球盖菇冒头了。
生飞农场是上海首批在稻田上种植大球盖菇的尝鲜者,自2018年开始种植,已有成熟的种植经验,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生飞农场种植1亩地大球盖菇的产量在3000斤左右,可增收15000元。同时种过菇后能减少一半的肥料使用,每亩降低成本200元。
在不同规模的合作社,种植大球盖菇的经济效益都不错。在上海李杨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水稻收割后,都会种上大球盖菇。采收后的大球盖菇按照品质,分为不同品级,以批发、礼盒等方式出售。除去菌种和人力等主要成本,合作社每亩的利润约在1万元左右。
此外,大球盖菇肉质肥厚,口感爽滑清香,受到市民喜爱。在丰收期间,结合农旅活动,还能吸引许多市民前来体验采摘,进一步拓宽了合作社的增收渠道。
文:张孜怡
图:生飞农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