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浪潮此起彼伏,其中,作为工业机器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机器人再次进入增长的爆炸期,资本的追逐和市场的狂欢创造了一种新格局。
先看两组数据
首先,根据规划世界研究院、创道五金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统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领域共发生135次融资活动,融资金额约200亿元,其中三分之四的融资主要集中在2020年下半年,今年资本动员的热度仍在继续。
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生产数据,1-7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5094台,同比增长64.6%。在巨大需求的刺激下,工业机器人的产量继续高速增长。
在这种双重积极的环境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机器人企业,作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领导者,他们也在不断挑战传统工业机器人四巨头的地位。
相应地,在新旧交替之际,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也走上了一条比较另类的新道路。
其中某首席执行官在与投资者交流时曾提到一点:
获取海川机器人优惠报价:18924022066
那么,做平台、做生态,中国工业机器人真的能讲述一个关于制造平台和生态的新故事吗?
01突破平台模式
无独有偶,不仅有与他观点相似的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都有意发展云业务,布局生态,打造平台和生态机器人企业。
目前,生态布局开始形成
“基于机器人载体,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突破企业管理瓶颈是其价值所在。”在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看来,机器人只是物理世界的载体,未来企业更多的服务价值将来自软件和互联网平台。
通过简单剖析其平台服务,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两个关键信息:首先,平台的链接对象跳出了工业机器人的范畴,扩展到其他智能物联网设备,甚至操作员。2、依靠自主开发的api连接上下游系统,开放信息流,覆盖整个行业环节,不断推动服务升级
在这里,通过软硬两方面的努力,工业机器人产品已经成为在现实世界中利用数字服务的一个支点。
秉承类似理念,国内另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在开发自己的平台生态。其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包括硬件在内的支撑系统和底层技术框架,并正在推动从单一产品形式向多元化平台系统的飞跃。
如何理解这一飞跃?它的本质更像是一个技术系统。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系列产品的应用部署和技术集成,实现功能优化。
你会发现基于核心技术和数字服务构建的平台将是未来发展的竞争力,而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产品只承载着技术输出的载体。
02一座必须穿越的山
在这里,我们从一个更极端的角度来思考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平台模式——如果生态平台是未来品牌竞争力的所在,我们能否只制造平台而不是机器人产品?或与其他朋友或生态合作伙伴合作制作机器人产品。
答案肯定不是
虽然平台模型可以为工业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工业机器人产品始终是承载技术输出和功能服务的必要基本载体。“智能相对论”发现,只有工业机器人产品做得好,平台模型才能继续发展和通过。
也就是说,对于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品牌来说,即使未来我们能够规划一条“生态化、平台化”的宽阔道路,我们也必须首先跨过工业机器人的大山。
在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竞争下,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从产品构成和市场格局来看,国产工业机器人翻越这座山的压力很大。
首先,让我们看看产品组成
目前,工业机器人约35%的成本来自减速机,约23%的成本来自伺服电机,约12%的成本来自控制系统,加工体可能只占20%左右,其他部分主要是应用。
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企业竞争格局(数据来源:未来工业研究院)
那么,在这种产业格局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要想真正崛起,就必须大力加快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从而在产业链发展中获得主动权。
其次,让我们看看市场格局
据ifr统计,2020年,fanuc、abb和安川电气的市场份额分别以17.3%、15.7%和12.9%位列世界。其中,聚焦国内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以海外品牌为主。在榜上,只有本地品牌伊斯顿以3.26%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九名。
显然,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崛起的道路上,一批实力雄厚的海外品牌正在崛起。值得一提他表示,随着中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加速增长,海外品牌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
获取海川机器人优惠报价:18924022066
03路就在你脚下
回顾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突破,平台模式肯定令人满意,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竞争肯定令人遗憾。要走前者的道路,就必须在后者的创新上寻求突破。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这个想法没有问题。如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浪潮迭起。根据赛迪咨询《2020-2021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712.7亿元,同比增长10.4%。工业场景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进入高速普及阶段
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根据ifr数据,中国非汽车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为95台/万人,所有制造业的机器人平均密度为187台/万人。与日本、德国和美国相比,中国市场远未达到饱和。因此,智能相对论认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与工业互联网“碰撞”,二者将共同提升工业舞台
因此,对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来说,锚定网络化和平台化的突破路径是可行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只要我们在产品竞争中逐步缩小与国外品牌的市场差距,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技术平台的优势,或者创造一个“平台+工业机器人”驱动的新引擎。届时,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更加多维的格局。
然而,这种多维竞争格局不能同时给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带来太多的“赶超”机会。因为当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看到这个方向时,海外品牌也有类似的布局和想法。
因此,我们只能希望,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所提供的机会也会增加。例如,当平台服务成为常态时,国内品牌可以依靠当地在it运维、数据中心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竞争力,从而避免在机器人产品上与海外品牌进行一维竞争
那么,在这个阶段,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将赢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