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米饭,顾名思义就是两种米做成的米饭。也可以说是与大米饭有所区别和相对而言的。
我老家就在黑龙江省的松花江畔,虽不算是大平原,属丘陵地带,也是黑油油的土地,撒了种子就出苗,不缺粮食的那种。如今东北大米闻名遐迩,颠覆大家认知的事实却是东北以前缺大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因为技术和气候等原因,粗粮不缺,细粮却是稀罕。那时主产玉米,大豆和高粱,也有小麦和谷子(小米),水稻却是极少的。
高粱
按照当时供应粮的分类,面粉和大米是细粮,苞米面苞米馇子、小米、高粱米,大黄米都属于粗粮,但在民间一直有小米养生的说法,加上小米产量颇低,也比较珍贵。我大姑今年八十一了,据说她十六岁那年因为家里困难,是经媒人说和,一石小米嫁给了姑父的。
谷子(小米)
农村实行粮食分配制,劳动力参加集体劳动,按照出工数计算“工分”秋后(年底)算账按照家庭人口和所挣得工分配给口粮,口粮是原粮,需要后期加工。生产队条件好的总数量和细粮比例相对较多,反之亦然。城镇户口实行的计划经济供给制,按照人口,拿粮本到粮店购买平价粮。记得学生、老人和家庭主妇月供应量大致是27~28斤,教师和干部低于工人,都在30-32斤左右,重体力劳动者特殊工种有36斤。供应粮中细粮占比较少,约20%左右,其余都是粗粮。九十年代逐渐放开有了议价粮市场,能吃饱,但细粮也不能敞开了吃。
苞米面饼子
老百姓日常生活以苞米面饼子,窝头,和苞米馇子为主。有点细粮要逢年过节家里来客才吃。条件好的人家就有了一半粗粮加一半细粮的吃法。玉米面加少量白面蒸馒头发糕,多一半的苞米馇子加少量的大米蒸饭就是二米饭了。玉米粒轻,大米重,蒸出来的饭上边一层金黄色的玉米馇子粒,下边才是大米,主妇总是在第一时间把饭翻动搅匀,免得懵懂的孩子专挑大米饭盛。也有高粱米掺大米的,小米掺大米熬粥或蒸饭的……
二米饭
老家的玉米有普通苞米和粘苞米之分。为了调剂生活,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粗粮细做。煎饼,粘豆包,馇子(饸饹面),菜团子,大馇子粥,驴打滚(豆面卷子),苞米面糊糊,疙瘩汤,片汤……
玉米面菜团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三高带来的危害,粗粮又成了养生新宠。或许是只赶上了物质匮乏年代的尾巴,亦或许是儿时家里条件尚可,并没有如其他经历了苦难年代人那么痛恨粗粮。如今,我还保持着吃二米饭的习惯,二米饭的比例也成了大米为主,玉米馇子或小米像调料一样的,象征性的少量分布。价格也体现出物以稀为贵,粗粮身价倍增。如今再吃粗粮,没有了心酸和苦难,没有什么难以下咽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津津有味的欢愉,却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味道。
东北粘豆包
作者简介:七十年代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辗转多地,现移居四川。对于东北美食、文化、民俗、趣闻轶事,及亲朋好友往事颇有怀念之情,杂文不成体敬请指正,乡情若走心欢迎交流。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