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明,除了祭祖,吃货眼里还有一个念想——该吃青团、艾粑、等等等。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清明各地的传统吃食~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结齐而清明,盖时当清3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青团
有朋友认为青团就是坟草磨成的汁揉面,吓得从来不敢吃。其实这是个误区啦。
青团、清明粿的青汁取自艾草或鼠麴(qū)草,有些地方甚至会用马兰头。因为他们在清明时节长的最为茂盛肥美。将其捣汁加入糯米粉做皮,再加入各地喜爱的口味做馅,搭配不同的手法、熏蒸技巧,便做成了清明与寒食节的传统点心。
青团就算在江南,各地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温州人铺柚子叶来蒸;台州人习惯在青团上捏小尾巴;在绍兴包清明粿,安徽还有地方将青团做成饺子状,称为“清明饺”。
青团做法大概是先采来艾草,细细捣碎出汁。大火煮沸,就可以将青汁揉进糯米粉中了。
变成一只Q弹软糯的小面团。清甜的外皮里包裹的豆沙、芝麻、馅等等。
艾粑
艾粑是广西传统的小吃。制作原来的来源是在清明前后,田头生长茂盛的“艾”。枝叶多汁浓稠,还有一种诱人的香味。
艾粑的制作和青团略有不同,青团用汁,艾粑则用切碎的艾草做粑粑。
采摘艾草后,先把艾草放入少量碱水中浸泡一天、漂去苦味。放入锅中,开盖煮熟,用手掐艾梗,绵软至一捏就断即可关火。洗净后切碎炒香,和糯米粉、糖等一起舂成粑粑,用很热的水,糯米粉遇热变成粘性,较好成团。再包上芝麻或花生馅,用芭蕉叶、柚子叶等垫在下面,蒸熟即可食用。和青团不同,艾草米团不像面团有延展性,主要靠按、压、捏来成型,不适合手心里揉搓。
清明粿
时节做时粿。清明做「朴籽粿」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把朴籽树嫩叶捣烂,绿色随之而来,浅绿色粿品散发阵阵清香,闻之食之,皆是春日之味。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除了艾粄,也常吃蒿子粑粑。
蒿子洗净沥水,大澡盆里细细剁碎(把砧板垫在澡盆底),而后紧紧攥去汁水,以减轻苦味。旧年腌的腊肉,留一块纯肥的,很久前就挂在灶屋钩子上了,这时候取下来,切成细丁。菜园里初春点下的大蒜,蒜苗已经长高,拔一把回来,洗净切碎。锅里热油,下腊肉丁熬出油,下切碎的蒿子,下蒜苗,略微翻炒过后,加盐、热水,最后加入已对半掺好的糯米粉和粘米粉,然后用锅铲用力揣拌均匀。过不了一会,一锅柔绿的粉团就拌好了。
以上就是各地区不同的节气食物,你家乡清明时节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食物呢?
请把你家乡的特色美食评论在下方...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