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粄是梅州客家人的传统风味小吃,由于原材料来之不易,加上制作工艺繁杂,如今只有平远和兴宁等地山区农村还保持制作这一传统风味小吃。黄粄的制作俗称“打黄粄”,属客家人独特制作的传统工艺。对于兴宁大坪镇的村民来说,“打黄粄”是他们当地流行最早最广的一种食品制作工艺,按历代传说,制作黄粄已有300多年了。现在兴宁大坪镇及黄陂镇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制作黄粄的艺术,艺术精粗差别存在,已成为独特制作食品工艺传承的种类之一。
关于黄粄的起源,文献尚无记载。但据最近至客属赣闽入粤中转站——福建的宁化、清流和汀西寻乌等地调研发现,这些地方制作黄粄的方式完全相同。据当地人口头传述,有几百年历史。同时,从使用的器具如古旧的石臼,可证明制作黄粄的历史不少于三四百年。石臼、木捶是制作黄粄的主要器具,碓臼普遍采用花岗岩雕凿而成,臼壁厚10公分左右,经久耐用,往往一个石臼可供几代人使用。
黄粄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禾米和黄粄树枝。禾米是米中特有的品种,吃起来有种独特的香味,因产量很少,一年一稻。所以要吃上正宗的黄粄并不容易。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黄粄树枝烧成灰,将禾米洗净。然后,把这种树枝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泡,制成浸米用的灰水。同时加入黄枝子调色用,用禾米(黄粄专用米)放在树枝灰水中浸泡数小时淘净。然后把它放在锅里煮成米饭(俗称饭甑饭)后取出,随后加入灰水并不断进行搅拌均匀,再放回锅里把米饭煮透。最后将蒸好的饭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
“黄粄”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当地人逢年过节一般家家户户都会做黄粄招待亲友,而年三十日晚上吃年夜饭时餐桌上就有一道菜是“黄粄”。客家人对黄粄喜爱有加,金灿灿的外表,让“回娘家”的箩格生辉。淡淡的清香、韧中带爽,让人回味无穷。加入护肝、利胆的“黄栀子”,对于长期居住“雾潦炎热之地”的客家人来说,可以起到驱邪除湿作用。
黄粄传统的工艺,保持了千百年来品质的“原汁原味”,不少白发苍苍的海外游子,吃过黄粄后满满都是回忆:没错,跟当年阿婆打的黄粄一个味道。每到过年回家看到村民在打黄粄的时候,看到那木甑、木杵、石臼,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山村里的童年时期。当我们吃到那一口黄粄时,深藏在心里的那份记忆油然而生,感慨那是岁月给我们的馈赠……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