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粿
客家美食种类繁多、风味独特。客家黄粿是客家美食之一。因其色泽金黄、可口柔韧、味淳清香、营养丰富等特点,长期以来,为客家人所喜爱,更是他们待客的传统美食。
客家黄粿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选米、烧灰、沥灰、蒸米、杵打、保存,每道工艺都不能草率,这样才能做出纯正地道的黄粿。
▲捶打
不是所有的大米都可用来做黄粿的。优质的大禾米是首选。大禾米就是大禾谷加工碾成的米。大禾谷是一种高秆水稻,适合于深田作单晚栽培。产量不高,全生育期约五个月。大禾谷谷木兰较圆短,谷壳呈麻黄色,长有褐色长芒并有绒毛。很少大面积成片栽种,一般只是零星种植,专用于做黄粿。
烧灰制碱是做黄粿必须的工序。一般选本地俗称“沙糖子”柴、“乌汁子”柴、“米仁子”柴、“勾椽”柴等乔木。将其鲜枝砍伐,搬运至村中开阔的晒谷坪。选择少风的日子,配合部分晒干的豆杆、豆壳、茶子壳燃烧成灰,备用。
年关是做黄粿的好时节。备足了大禾米、灰,接下去的工序就是沥灰了。
烧开一大锅水放在木桶或尾锅备用。前锅架上特制的木架,木架中间空出部分放上簸箕(簸箕一种竹制品),簸箕上放上过滤灰渣的棉布袋,用铁勺盛上适量的灰,倒在棉布袋上,然后用水勺装上热水,完全淋透棉布袋上的灰,让灰水渗入锅中。如此反复,加灰,加水,按大禾米数量的多少配制成相应数量的灰水。接着,就将灰水倒入装大禾米的端桶中,并用锅铲不断搅拌。浸泡数小时,待灰水完全渗入大禾米中,直至米色橙黄。
大禾米完全浸透米色橙黄后,就捞起沥干,倒入饭甑中,盖起甑盖,加火蒸米。其间,洗净石臼、杵槌,为接下去的杵打作好准备。
■■■■■
米完全蒸熟后,就将饭甑里的米趁热倒入洗净的石臼中。一手握住杵槌柄,一手抓住杵槌尾部顶端,用力压石臼中的米。一般由二人操作。如此反复,直至饭粒渐渐变少融合。然后,就用杵槌用力杵打。你打我停,我打你停,一停一打,交替进行。石臼旁一般用木桶装上适量的冷水,杵槌压、打过程中会粘住少许饭粒,杵槌就放在桶中浸水。之后,继续杵打,直至饭粒全部融合,用手指搓捻,感觉没有米粒感,像棉团状时,就成团拔起放入面盆或其它容器中。
接下来,手上沾上少许植物油,趁热将其分成小块,揉压成圆形或条状。成形后,便是黄粿。
黄粿一般放在缸中储藏保管。放入少许灰水浸泡,则不易变质。
如今,长年都有现成的黄粿出售。而这些黄粿大多为机器制作,各工艺并未严格按传统方法,故很多买的黄粿不经煮,煮后易烂,碱味偏重,食后索然无味!
唯有按传统工艺制作的客家黄粿,无论蒸、煎、炸、烤、烫、煟、煮,其味才纯正淳香,食之有味,回味无穷!
又是年关。客家的父老乡亲,你们正忙着做黄粿吧?客家黄粿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美食,理应代代相传!
仿佛听到一阵阵杵槌杵打石臼的声音,一阵阵黄粿的清香扑鼻而来……
感恩的心/文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