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最盼着自己的亲戚家办喜事了,谁家结婚,谁家的小孩满月,都有大席吃。
村里谁家办喜事,招待到来的客人,就在当院里或者门口的一块宽敞地上摆席。二三十张方桌分几排排开,放四条长凳。上面拉上帆布,四个角里拉上绳缠在树上或屋檐上,当中用木棍给顶上,就是一个简易的餐厅了。
农村里亲戚多,一有喜事,沾亲带故都请得着。村子里有一户办喜事,大半个村子男女老幼都出动,赶来帮忙,吃大席。还有请来的喇叭班子、戏班子,响亮的唢呐吹的地上飘起一片红红的喜炮皮,戏子们还伊伊哑哑的唱大戏。不过,小孩子对这不感兴趣,他们会拉着妈妈的衣角,眼睛瞅着旁边的小卖摊。小卖摊上有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有棉花糖,泡泡糖,五颜六色的气球,小风车,还有可以射好几米的小水枪。小孩子刚刚把一块棉花糖填下肚子,又会跑到他妈妈这,猴到长凳上:“我还要吃----”他妈妈就朝他屁股上给一巴掌:“这小孩,吃多了肚子里长虫的!”小家伙就哇的一声大哭。
该上席了,大老职就扯着嗓子喊:“各位客们,坐席喽——”小孩子就先跑到桌前去,拿着筷子“碰他碰他”地敲着酒瓯。人们三三两两地拉着家常,互相让着,开始吃大席。开始,都是几个碟子凉菜,绿豆芽,豆腐皮、藕,剥了皮泡的白嫩嫩的花生等等。然后就是几个“碗”,就是热菜,荤菜居多,肘子、红烧肉、肉丸子......末了还有个羹汤。一般条件的人家都是六个碟子,八个碗,一个羹汤,对小孩子来说,一年有几次大席吃,可比过年还能解谗。做菜的、端碗的、拿馍的、还有上礼单的、收钱的都是本村或隔壁村上的,哪村有事,都会相互帮忙,时间一长,就各有各的分工了。
吃过大席,迎亲的唢呐就嘹亮地吹起来了,然后就听到噼里啪啦的喜炮声。新娘子的嫁妆先到,于是小媳妇大姑娘们就会迎上去,夸赞着,羡慕着,有的还跟旁边的女孩打趣:“赶明让你老婆婆也买辆摩托——”,那女孩子就羞红了脸,低下眉:“他多能来——”过一会,新娘也被簇拥着下了车来,半大小伙子就会蜂拥而上,朝新娘使劲地挤,还有起哄地:“嫂子,亲一个----”这时候,新娘就会满脸羞红,眉角洋溢着甜甜的幸福。
新人拜完天地,就会有大把大把的喜糖漫天撒过来。小孩子们就哗地松开他妈妈的手,膝盖伏在地上去拣糖块,他妈妈就跟在屁股后,扯住小孩子的胳膊,喊:“起来,你看你裤子,都成泥饼子了——”小孩不理会,嘴里衔着一块糖纸,左手捂着衣袋,右手还在拣。
那次回家,跟一朋友吃饭,问:“你老婆呢?”,“去她娘家吃大席去了。”他答。多少年没听过这词了,这一听,就一把把我扯回到小时候吃大席的那些年月。
下面再把回忆拉到现场:
白管这边娶媳妇还是那边出门子,喇叭班是少不了的。以前喇叭班少,有小孩要结婚的要提前一年订好日子不然订不上。定日子当然要定好日子,咱丰县人定日子都好定个带六的,比如初六 十六 ...,九月十月十一月腊月只要有带六的日子用咱丰县话说那是很“带”的,扎堆都在那天举办结婚仪式,一天拿几泡礼好些人都有吧。
现在不光喇叭班多了一些专业的婚庆公司也不少,一条龙服务很方便。有些希望挑起宾客的兴致也为了激起现场的气氛有时还要来点带“色”的,哈哈,这个我还没遇见过,赶明没事跟兔子转转去,看看能一饱眼福不。
一般住在城区的因为地方小大部分都是在饭店摆酒席,地方大自己操办酒席的也不少。现在农村上饭店的很少吧,有自己买菜请厨师操办的,但这个实在是太麻烦,头天要上南关大菜市买菜,买回来以后洗 淘 切,过油的过油烧锅的烧锅,太麻烦。要省心的直接包给饭店,要多少桌,一桌多少钱,结婚那天给你办的妥妥当当的,简单明了多省心。大老知一直是很辛苦的,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事事俱到,要当好大老知可不容易。当天帮忙里一来要安排谁谁端托板谁谁刷碗谁谁上酒谁谁上馍...吃喽吃喽饭还要咋呼“该点戏里点戏啦”。该点戏的一般都是新人的至亲好友,姑啦姨啦舅啦叔啦大爷啦仁兄弟啦等等,这边大老一咋呼,哎 你乖乖的交钱吧,上不封顶,当然这个钱是不能直接交到喇叭班手里的,这个点戏收的钱有时是巨大的,就看新人的亲戚多富吧,哈哈哈...
想想还是农村的生活好吧!虽然苦点,简单点,但是很幸福!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