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的现象引发关注。据报道,某县公示名单显示,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硕博士的比例高达95.8%。这些顶着高学历、名校毕业光环的“天之骄子”出现在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拟录取名单上,这到底是“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还是“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网友为此掀起了一番争论。
如果招聘是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进行,最终获聘的都是名校毕业生,且当地完全坚持“择优录用”,那这样的招聘结果确实反映出竞争的激烈,以及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实力”“学历内卷问题”。然而,大部分舆论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这几个小县城的招聘都是直接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定向招聘”。这种招聘,反映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时存在助长“学历高消费”的“唯名校”用人导向,规定只有符合学历标准的高校毕业生才能报名。
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是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所有这些,均指向必须遏制“唯学历”“唯名校”导向。
然而,从社会舆论对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直接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看,似乎很少把这和“唯名校”导向与学历歧视挂钩,还认为这是正常的引进人才活动。这表明,按学历识人选人,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对于职场存在的学历歧视,很多人曾感慨就是被歧视了也很难查证,用人单位最终录用的都是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可却很难举证、质疑用人单位存在学历歧视。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与设定学历门槛,把低于这一学历标准的求职者都排除在外,是不同的人才观。前者倡导公平竞争,对于满足基本学历要求的求职者,全面考核其能力与素质,择优录用;后者则体现“唯学历”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学历门槛,就会制造学历高消费和内卷。道理很简单,难道所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都高于其他高校学生?这会引导学校追逐进入名校行列,以享有名校的“身份”优势。为避免“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的身份,把学校分为三九六等,我国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已经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可地方还是把“双一流”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
“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学历高消费、学历歧视,已经严重破坏我国的教育生态,这是我国必须破除的教育评价、人才评价顽障痼疾。要拿出决心坚决清理招聘中不断抬高学历门槛的违规行为,叫停所有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近日,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的现象引发关注。据报道,某县公示名单显示,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硕博士的比例高达95.8%。这些顶着高学历、名校毕业光环的“天之骄子”出现在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拟录取名单上,这到底是“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还是“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网友为此掀起了一番争论。
如果招聘是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进行,最终获聘的都是名校毕业生,且当地完全坚持“择优录用”,那这样的招聘结果确实反映出竞争的激烈,以及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实力”“学历内卷问题”。然而,大部分舆论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这几个小县城的招聘都是直接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定向招聘”。这种招聘,反映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时存在助长“学历高消费”的“唯名校”用人导向,规定只有符合学历标准的高校毕业生才能报名。
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是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所有这些,均指向必须遏制“唯学历”“唯名校”导向。
然而,从社会舆论对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直接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看,似乎很少把这和“唯名校”导向与学历歧视挂钩,还认为这是正常的引进人才活动。这表明,按学历识人选人,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对于职场存在的学历歧视,很多人曾感慨就是被歧视了也很难查证,用人单位最终录用的都是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可却很难举证、质疑用人单位存在学历歧视。
给所有学生平等的竞争机会,与设定学历门槛,把低于这一学历标准的求职者都排除在外,是不同的人才观。前者倡导公平竞争,对于满足基本学历要求的求职者,全面考核其能力与素质,择优录用;后者则体现“唯学历”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学历门槛,就会制造学历高消费和内卷。道理很简单,难道所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都高于其他高校学生?这会引导学校追逐进入名校行列,以享有名校的“身份”优势。为避免“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的身份,把学校分为三九六等,我国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已经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可地方还是把“双一流”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
“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学历高消费、学历歧视,已经严重破坏我国的教育生态,这是我国必须破除的教育评价、人才评价顽障痼疾。要拿出决心坚决清理招聘中不断抬高学历门槛的违规行为,叫停所有面向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