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一个盛产山药(土豆)和莜麦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我记事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莜面和山药一直是家乡人的主要食品。
在众多的以莜面和山药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中,我以为山药鱼子是两者结合的经典。前几天,一位在呼和浩特工作的同乡在聊天中问我吃过山药鱼子没有,我很惊讶,调侃她说,你真不像个乌市人。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觉得不好吃,吃了一次便感觉非常好,以至于一顿吃得差点撑着。笑过之后,我便回味起这种让我难以忘怀的家乡美食了。
其实,山药鱼子是当地人的一种传统食品,只是由于做法比较复杂,现在多数的年轻人不会做罢了。
小时候,每隔一些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们做顿山药鱼子。在当时的年代,也算是艰苦生活中的一种调剂。母亲总是先从窖里挑一些个头小的山药出来(大的要留下做菜用的),把山药洗好,放在锅里边焖。所谓的焖,就是山药入锅后,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不能少,也不能多,少了容易糊锅,多了成了煮山药了,煮出来的山药太嫩,水分大,做出的山药鱼子发黏。加多少水全凭经验来。
记得母亲在焖山药的时候,坐在灶堂前,一边拉着风箱,一边轻轻地唱着那支“天上布满星”的歌,灶堂里的火苗发出滋滋的响声,映在母亲清瘦脸上,红彤彤的,如抹了胭脂一般。
锅开了以后,就不能拉风箱了,得用小火慢慢的煨,不一会,山药特有的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这山药是要焖小半天的。直到有一股子烤山药的味道从锅里飘出,说明山药差不多要熟了。
山药焖熟后,出了锅,把皮剥掉,放在盆里凉着,等完全凉了,母亲便开始搓山药鱼子了,这是个费劲而且讲究技巧的营生。山药倒进锅里,用手摁碎了,然后倒入适量的莜面,母亲站在锅台前不停来回得搓着山药和莜面,样子像用搓板洗衣服,只不过洗衣时是坐着,而干这活是要站着的。搓的时候不能用力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搓出来的面硬了,太小则软了,都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母亲是这方面的高手,经她手搓出的山药鱼,个头匀称,大小适中,很筋道。经过多次揉搓,莜面和山药搓匀了,而且也搓筋道了,像和好的面团一样,拿出来,在案子上搓成三四寸的像小鱼一样形状,山药鱼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外形像鱼而得名的。
搓好后的山药鱼子整整齐齐地摆在笼里,上锅去蒸,火候要把握好,不能用猛火,不能时间长,那样容易蒸趴了,也不能火小了,火小了容易夹生。一般来说水开了蒸七八分钟就可以了(当地海拔)。山药鱼子蒸好后,要用调好的汤子来拌着吃,也就是面卤子。这汤子可以是凉的,也可以是热的,可以是荤的,也可以是素的,全看自己的喜好。一般来说,天热的时人们多喜用凉的,天冷的时候多用热的。凉汤多以黄瓜、水萝卜等蔬菜做主料,将黄瓜、水萝卜切成丝,葱、蒜等呛油锅,浇在主料上,再放上盐、酱油、醋拌起来,凉汤子就好了。当然如果吃热汤子,最好是羊肉蘑菇汤,新鲜的羊肉和蘑菇放在一起炖成的汤子,是吃山药的绝好佐料。
山药鱼子出锅后要趁热吃,热腾腾的山药鱼子一出笼,特有的香气溢满了屋子,让人立刻食欲大增。一家人围坐在炕头上,每人碗里是或是黄瓜绿、萝卜红、油花香的凉菜汤,或者是飘着细细羊肉丁、蘑菇丝的热汤汤,如果还嫌不够劲,再加点辣椒粉,那就更调你的味口了。你一碗,我一碗往往地吃的是热火朝天,大快朵颐。亮晶晶、软溜溜、筋颤颤的山药鱼子一入口,绵滑细腻,满口生津,那感觉,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记得小时候,我吃山药鱼,从来不嚼的,直接吞下去,不为别的,只为那个爽劲。
有一年,去乡下的走亲戚,待客饭,吃山药鱼子。 主人从鸡窝里边取了两个刚下的鸡蛋,做了汤子,热乎乎的山药鱼,香喷喷的鸡蛋汤,对于早已饥肠辘辘的我来说,真是不亚于今天的山珍海味。当我吃完后,才留意到亲戚一家吃饭蘸的汤不是鸡蛋汤,而是缸里淹的酸菜汤。
以后多少年,我到过许多地方,也品尝了不少地方风味,都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那顿在乡下吃的山药鱼子,却让我终身难忘。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那一顿特意待客的山药鱼子,更是乡下人朴实而真诚的感情。而那种感情现在于我们而言是渐行渐远了。
如今,家乡的人们很少在家里做山药鱼子了,一来嫌费事,二来多数人不会做了。想吃了,下饭馆解个馋或是上菜市场买上几袋,回家蒸着吃,也是一样的味道。
过去的普通人家的家常饭,现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了城市的饭店,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食品。
如果你来到乌兰察布,一定要吃一次山药鱼子,否则等于没来哦。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