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在分离、保藏和生产过程中,极易遭致杂菌污染,因此必须对染有杂菌的菌种进行提纯,方能用于生产。根据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需采用不同的纯化措施。
(1)排除细菌或酵母菌污染
在菌种培养中,用肉眼仔细观察培养基表面,不难发现被细菌或酵母菌污染的分离物常出现黏稠状的菌落。取被纯化物接种在无冷凝水、硬度较高(琼脂用量2.3%~2.5%)的斜面上,再降低培养温度至15~20℃,利用某些大型真菌在较低的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比细菌蔓延速度快的特点,用尖细的接种针切割菌丝的前端,转接到新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培养,连续2~3次就能获得所要的纯菌丝。也可打破试管,挑取内部长有基内菌丝的琼脂块,移入无冷凝水的培养基上,该法适于被好气性细菌污染的母种。
(2)排除霉菌污染
霉菌和细菌不同,它和食用菌菌丝很相似,也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分离的方法主要是抑制杂菌生长,拉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杂菌菌丝生长的范围差,从食用菌菌落前端切割,移植入新培养基。杂菌发现越早,分离的成功率越大。严格地说,在斜面培养基上的非接种部位发现的白色菌丝,应认为是杂菌菌落,应马上提纯。若有色孢子已出现,一方面易使分生孢子飘散,另一方面其基内菌丝早已蔓延,可能和食用菌菌丝混生一起。如霉菌刚出现孢子且尚未成熟、变色,则可采用前端菌丝切割法提纯。转管时先将菌丝接种在斜面尖端,当长满斜面后,及时将原接种点连同培养基一起挖掉;如霉菌菌落颜色已深,说明孢子已成熟,稍一振动孢子就会飘满培养基,若再行上法意义不大。如菌丝蔓延范围较大,可将0.2%升汞溶液或1%多菌灵处理过的湿滤纸块覆盖在霉菌的菌落上,可抑制霉菌生长,防止孢子扩散,后用灭菌接种铲将表层铲掉,随之用接种针钩取基内菌丝移入新的培养基,如此2~3次。
(3)限制培养
取直径7~10毫米、高4~6毫米的玻璃环或不锈钢环,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后趁热放到斜面培养基中央,将环的一半嵌入培养基内,然后将染有细菌的接种块放入环内进行培养。细菌生长会被限制在环内,而食用菌菌丝则可越过环而长到环外的培养基上,转管后即可得到纯化。
(4)覆盖培养
在污染了细菌的食用菌菌丝斜面上倾注一层厚约2毫米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当食用菌菌丝透过培养基形成新的菌落时,即可切割转管。最好进行二次覆盖。
(5)基质菌丝纯化培养
对棉塞长有霉菌的试管斜面,可将试管打碎,取出培养基,用0.1%升汞浸泡2分钟,用无菌水淋洗,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