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评论丨探索转型金融,加强气候变化转型风险宏观审慎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2 10:36:36
导读

碳中和议题正在博鳌论坛上热烈讨论中。近年来,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碳减排措施。实践表明,碳中和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发挥包括金融在内的多种力量。目前,金融支持

碳中和议题正在博鳌论坛上热烈讨论中。近年来,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碳减排措施。实践表明,碳中和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发挥包括金融在内的多种力量。目前,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措施主要体现为绿色金融,并包含了目标、工具、标准等一系列内容。不过,在现有绿色金融体系下,许多高碳行业并未被纳入其中,资源配置存在着供需矛盾,加大了低碳转型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亟需研究提出新的支持框架,与绿色金融互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

转型金融提出的逻辑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顺利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是摆布好短期与长期、转型与稳定、增长与风险的动态过程。目前,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各方共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已从“要不要转型”逐步转向了“应以什么样的节奏”转型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转型。在推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倾向性的认识,即认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就是要尽可能少地使用高碳资源,而尽可能多地采用低碳或零碳产品或技术,尽快推动绿色转型。上述认识体现在金融部门身上,就是尽可能减少对高碳行业企业的资源配置,而将信贷资源尽可能多地向“绿色”项目倾斜,甚至不是绿色项目就不给予贷款。上述认识合乎情理,不过一旦形成一致性预期,可能使得金融部门和投资者对搁浅资产或潜在搁浅资产热情下降,高碳项目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受到限制。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减排节奏上往往倾向于“运动式”,资源配置上往往尽可能压缩高碳行业的信贷支持,不仅会加剧经济的无序波动,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的传染。

发达经济体的实践表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个有约束的多目标问题。许多高碳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短期内不会退出,而是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发挥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下,依据绿色标准和金融机构风控要求,许多高碳项目并不属于绿色金融所支持的范畴,很大程度上也会被金融部门排除在信贷支持之外。由于绿色产能对高碳产能的替代不会在一夜间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高碳项目在向“低碳”“零碳”转型过程中仍需持续的资金投入,否则很容易转弱乃至萧条,拖累经济下行。正是考虑到“转型”并不必然意味着当前的活动或项目是绿色或低碳的,而是一个高碳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动态过程,加之绿色金融已形成了相对成型的“范式”,从而就需要在绿色金融体系之外,寻找更为多元的金融工具,支持转型活动,形成对现有体系的增量补充,这就是转型金融呼之欲出的逻辑。

笔者认为,转型金融的提出,体现了一定的均衡思想,其意义在于大大拓展了金融业对环境和气候友好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转型金融所支持的“活动”未必是绿色的,但符合转型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目前,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标准和框架。从现有的研究看,转型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支持高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活动向低碳、清洁和能效提升动态转变的过程,既包括长期活动,也包括临时活动。概念上,转型金融注重低碳的“过程”导向,绿色金融注重低碳的“结果”导向,二者所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对象有所差别,但目标一致,并且均要考虑气候变化转型风险的影响。实践中,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供需缺口,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从转型金融提出的逻辑来看,其本身蕴含着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个是,支持包括高碳行业在内的转型活动,保证一定增速的经济增长,减少碳排放不是减少生产力,也不是降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防范转型活动过程中的经济金融风险,尤其要防止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保证市场主体沿着最优路径有序转型。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由于转型风险所具有的系统性冲击和结构性影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故而逐渐成为宏观审慎所关注的内容。

重视气候变化转型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一方面,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方式放大了风险冲击。目前,根据气候变化影响金融体系的传导路径,可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责任风险,其中转型风险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较大不确定性,成为各方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从驱动因素看,转型风险主要来自向低碳转型引起的社会变化,包括政策、技术以及观念三个方面。从作用机制看,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方式放大冲击,加大金融风险传染。如,在金融加速器和抵押品约束机制下,金融市场具有自我强化、自我实现、自我循环的特点,市场信号可能放大转型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形成气候“明斯基时刻”。另一方面,转型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转型风险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呈现出“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征,符合典型的肥尾分布,并可能导致“绿天鹅”事件进而触发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不稳定。时间维度上,向绿色转型是个长期过程,但若短期内市场对绿色的偏好显著上升,对棕色的偏好快速下降,市场行为的一致性“顺周期”积累可能会放大气候风险的严重程度,使得对单个机构的冲击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空间维度上,金融机构传统路径下的经营模式和投资行为受转型风险影响较大,风险的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传染上升,不仅自身稳健运行受到影响,还会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此外,转型风险还可能促使市场对高碳资产重新定价,推动资产价值贬值,加剧债务积累和债务负担,触发气候变化的“明斯基时刻”。

应对风险的实践与经验

目前,从金融部门来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型风险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将转型风险纳入中央银行政策框架,从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高度加以审视。目前,已有约四分之三的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正考虑或计划将转型风险纳入金融稳定性监测。其二,加强转型风险监测评估。其三,开展转型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英格兰银行和荷兰央行走在实践的前列。其四,加强转型风险相关信息披露。目前针对金融机构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制度日趋严格,监管部门通过明确的法律、指引等引导规范机构气候信息披露,逐渐从“鼓励性披露”转向“不披露即解释”和“强制性披露”。其五,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转型风险监测评估。从实践看,主要体现在提供评估方法、推动评估实践、完善评估框架等方面。其六,将转型风险纳入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框架。主要是,在巴塞尔监管框架下,通过调整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差别化准备金要求、贷款限额、流动性要求等审慎工具支持绿色信贷发展,减缓转型风险,同时尝试将转型风险纳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分析。

总之,目前转型风险应对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注重”,即注重推动形成应对转型风险的共识,注重转型风险应对的协同和配合,注重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应对转型风险,注重逐步将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和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遵循。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碳减排不是唯一目标,经济发展和就业保障同样重要。一直以来,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的功能。当前,面对气候转型风险挑战,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目前,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向:如,可考虑完善转型风险应对的治理机制,货币政策着眼于撬动绿色资金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转型支持,防范转型风险;宏观审慎政策立足于防范无序转型引发的金融不稳定,通过加强逆周期调节和前瞻性风险评估,引导金融机构有序转型;金融监管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达标要求和奖惩指引,督促金融机构有序转型。又如,可考虑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重点就转型风险战略、问题及政策评估等加强沟通,提高转型风险应对能力。再如,可考虑将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监测体系,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和评估,重点关注转型风险对金融体系和金融稳定的影响。还如,可考虑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逐步引入气候信息披露要求,将信息披露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设定透明度预期,引导大型机构率先公开气候信息。此外,还可考虑将转型风险纳入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框架等。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评论丨探索转型金融,加强气候变化转型风险宏观审慎管理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185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