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吃韭菜合子。我们家爱吃韭菜合子的也就我爱人他一个人。我和儿子都不爱吃,我俩吃完韭菜觉得烧心。我爱人只喜欢油煎的韭菜合子,而且就喜欢吃韭菜鸡蛋木耳虾皮馅的,给他把虾皮换成虾仁他还不乐意,说不好吃,不是那个味。说到底也是美食记忆在作祟。他口味随婆婆,婆婆就爱吃韭菜合子,公公吃合子也容易烧心。
我一开始做面食并不在行。第一次学做的面食就是韭菜合子。那时候和爱人还在热恋期。俗话说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抓住他的胃。爱人说他爱吃韭菜合子,于是我就跟着网络学习做法。一开始不会单手擀皮,揪的剂子也大,就双手拿着擀面杖来回滚动,面皮就越擀越大,就跟大饼似的。到了装馅料的时候,面皮大,馅料就装得多,一只手拿不过来,只能直接把面皮放案板上再包。最初也包不好,面皮在手上不听使唤,包的合子就很丑。为此还专门上网买了包饺子和合子的模具。
最初是跟着网络菜谱学习,那些菜谱里教的都是冷水和面。包完的合子刚开始煎的时候好吃,放凉了面皮就发硬。后来去饭店吃饭,吃了饭店的韭菜合子后,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人家的韭菜合子面皮就很软乎,里面的韭菜也脆嫩新鲜。再后来再查阅资料才知道还能做烫面的合子。
练习的次数多了,也就觉得包合子不是难事了。如今包子饺子大饼馒头这些面食的做法我也都通过网络学习无师自通,自认也还不错。
说了这么多,再来说说韭菜合子。
韭菜合子是中国北方地区如山东,北京,天津等地非常流行的一种面食。一般选韭菜、鸡蛋、木耳和虾皮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有的家庭还会在其中加上粉条和豆干。在有些地区韭菜合子也是节日食品。比如天津过年期间就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的习俗。初三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包合子吃合子。
不过春天吃韭菜合子最好。俗话说“正月葱,二月韭”。立春以后,孕育一冬的韭菜经过雨水洗礼,嫩生生鲜亮亮的。韭菜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是春季的韭菜最为美味。所以,人们将春天的韭菜称为“春韭”,更被誉为“春菜第一美食”。杜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宋代诗人刘允成也曾赞叹道“炊粱留客款,剪韭荐时新”。可见,从古至今,春天的韭菜都是人们十分青睐的“时新”。
说到韭菜合子,就不得不说一则很火的新闻。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 ,有一则关于奥运冠军谷爱凌边吃韭菜合子边等比赛成绩出来的新闻上了热搜。当时众多媒体都写作“韭菜盒子”。而今各大美食网站和网红博主也都写成“韭菜盒子”。
那么,到底是“韭菜盒子”还是“韭菜合子”?为此我特意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韭菜合子”写法规范。汉语词典里对两者的释义如下:
〖盒子〗通常指用硬纸、木片、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带盖儿盛东西用的器物。
〖合子〗指类似馅饼的一种面食。
两者不是一回事儿,所以怎么能把“合子”写成“盒子”呢?
再从习俗上说,合子,就是把两张饺子皮捏在一起,中间填馅儿。合子一般为圆形,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还有和气生财、财源广进的意思。不过现在大家为了省事,通常也就用一张面皮包成半月形。也有包成长方形的,擀一张大面皮,放上馅料,两头一折就好了,这就更加省事。
平日里,天津人包饺子的居多,包合子的很少,因为合子比较费事,只有正月才是包合子的集中期,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吃合子,叫“合子加八”,“越吃越发”;初九、十九、二十九吃合子,叫“合子加九”,“越吃越有”。初十、十一吃合子,叫“合子拐弯儿”。
老天津食俗在正月初三这天一定要吃合子,俗谓 “合子往家转”,因为“转”与“赚”同音,寓意财源滚滚来。而且,天津人包的合子品相极好,直径多在五厘米左右,擀的皮儿一定要圆,底儿略大,馅儿要放得多,以羊肉馅和三鲜馅为最佳,也有吃素馅的,包出来的合子要圆要鼓,边儿要窄。两片面皮儿中间夹上香喷喷的馅儿料,上下捏合成圆形,或者再为它捏一圈花边,象征家庭和美圆满。如果个儿大馅儿小边儿又宽,非但外表不好看,吃来味道也差。
“初三合子往家转”,合子是饺子的一种演变,其文化含义是预示家庭和美圆满。初三合子自然要给财神供上一份儿,因为“往家转”的“转”和“赚钱”的“赚”同音,因此合子也寓意财源不断。
正月里的天津人频繁吃合子,合子以煮食最常见,也有人爱吃烤烙的合子,俗称“干烙儿”。人们以美好的民俗心理为合子美食赋予了吉祥与意趣,期盼生活和美、四季发财,事业盛达。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