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国又一个大城市群呼之欲出。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城市群竞争的主要力量,这三大城市群也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
目前,这三大城市群均提出了各自晋升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规划,那如何才能成功晋级?我国三大城市群之间又该如何合作、协调,携手共进?新京智库为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政府相关负责人。
先打造一个世界级产业群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告诉新京智库,因为这些城市群都特别大,城市与城市间的差距也比较大,所以需要先发展起像样的都市圈,比如以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李国平是国内经济地理研究的知名学者,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密亦向新京智库表示,发展城市群先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其引领作用,而不是一盘散沙式地发展,只有先形成聚集能力,再加强联动辐射效用。
“把都市圈建得更加一体化,然后几个圈连到一起自然就成了‘群’”,李国平建议。而建立联系的基础,关键是在区域内共同打造一个产业集群,比如围绕一个大的产业,形成一个跨行政区的世界级产业群。
长期研究粤港澳台区域经济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王鹏向新京智库表示,一个城市群必须有非常强大以及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但一个产业支撑不了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很多人误以为深圳是靠金融、贸易、港口或者高科技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并不是。深圳不管是在中低端的制造业,还是高端的制造业,都是一个有非常完整制造业体系的城市。像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城市群要实现其目标最重要的抓手。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向新京智库介绍,一个城市群只有产业相近才能协同发展,但这不是说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都生产同一种产品或者同一个级别的产品,而是在一个产业链上不同分工,然后形成协同效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堂林对新京智库表示,从城市群发展的全局上来说,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结合城市群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在区域内形成上中下游相互衔接、政产学研一体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模式,以科技服务业为中介进行整合,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能。
比如,推动优势科技园区在城市群内布局,移植其成功模式和品牌,支持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城市群内的重点产业开展创新研究,并鼓励城市群内的产业园区、合作区等与创新主体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告诉新京智库,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性的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很多城市仅靠其自身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一定是要在城市群之间协同才能完成。比如长三角提出的“G60科创走廊”,这种跨区域的科技协同机制一定要利用起来,尤其是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王鹏亦认为,要成为世界城市群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以波士顿为主的美国东部大西洋(600558)沿岸城市群为何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不是因为其规模大、体量大,而是因为当地多个核心城市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推出来,而且很多的创新成果都能很快产业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多位受访者均认为,产业发展进程中,政府不宜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政府只需把产业发展战略定好就“退出”,具体的事情则由企业来完成,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强大的产业配套资源支撑
王鹏认为,从世界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来看,要想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除了要有很完整的产业链以外,还要有非常强大的配套资源支撑。以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最主要的是当地集中了一批科研实力很强的高校。我们国家的三大城市群,也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
但在我国三大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的科研实力又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叶堂林建议,城市群内部需要统筹协调促进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比如需要加强人才流动,鼓励跨区域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加速区域知识溢出和创新互动。
曾刚建议,我国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需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三共”机制,通过“三共”机制来重构城市群内部的跨行政区交流、沟通障碍。
同时,王鹏认为,三大城市群也要有一个能与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如果制造业很发达而服务业薄弱,也没办法形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服务业是最终能够使制造业落地,而且能够直接跟消费者产生关联的产业,所以服务业一定要非常发达,包括对于企业融资、产品销售,以及物流运输、产品宣传。“要做到这些,城市群的服务业发展一定也是非常活跃的、发达的。”
以发展高水平科技服务业为例,叶堂林建议,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最大化发挥科技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围绕前沿科技领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服务业投资强度和规模,提升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的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为区域创新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便捷的技术推广转化。
作为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发言人告诉新京智库,香港特区政府将会继续与中央相关部委、广东省政府及澳门特区政府紧密联系,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不同领域寻求政策创新和突破,促进人员、货物、资金各项生产要素的便捷流通;以支持香港居民和专业人士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居住、工作、创业,以及支持香港企业和优势产业用好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三大城市群需形成良性互动
多位受访者介绍,三个城市群之间在技术交易方面的“交流”很频繁。尤其是北京与深圳、苏州,但主要是北京的技术流向后两个城市。
不过,要想形成良性互动,多位受访者表示,城市群之间的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周密认为,三个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三个城市群产业之间的联动,比如在合作园区、产业战略联盟、产业研究院等的城市群之间的合作。
其次,三个城市群人员之间的联动,如城市群之间建立干部等人员以及企业等机构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的长效机制。
再次,三个城市群信息之间的联动也应加强,如建立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等。
最后,三个城市群的创新要素之间的联动。目前各区域创新资源的相对有限、各自为战将使创新资源更为短缺,可以通过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多种方式加强创新资源的联动。
不过,王鹏表示,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不容易,不仅地理上有差距,发展方向、定位等也有比较大的不同。真要实现三个城市群之间的要素流通,可能还要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有更多动作才能实现。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王红霞向新京智库表示,城市群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和资金链建设,以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和资金链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市场主体企业和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流带动各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的联动发展。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第29条明确,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些城市也在努力构建这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比如香港。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发言人向新京智库表示,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驻北京办事处和驻天津联络处都在承担着这些角色作用。
比如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该发言人表示,他们就在积极联系京津冀有关部门,密切注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现有的框架下,以务实及“成熟一项推一项”的方式,积极与有关部门开展直接沟通联系,探讨合作机遇,并积极主动协助港人港企了解各省市的发展潜力。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实习生 金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