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当前,地方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积极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推动落后地区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地方“市场换项目”的做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教授。
陈耀教授 受访者供图
地方保护从落后地区转向发达地区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市域经济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
陈耀:现在,整体上来讲,国内人口、资本、优惠政策等要素进一步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集聚。如果说传统上的发达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而现在可能更多是南方,要素向南方的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集中。北方地区像东北、华北、西北,人口、资本外流较大。
这就形成了一种倒挂。我们一般讲区域优惠政策,应该是欠发达的弱势区域给出一些优惠,从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是,当前落后地区拿不出太大优惠政策,反倒强势的发达地区在这方面更有作为,比如税收优惠及退税政策、人才吸引政策。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的这几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相比之下,北方落后地区财力有限,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目前,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多仰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这又受制于碳排放、用能、土地等因素。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地区保护壁垒,过去是落后地区搞保护,而现状是发达地区在搞“保护”,或者说发达地区为了争取更多资源而出台一些事实上产生保护效果的政策。当然,一些地区人为干涉市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因此,《意见》指出了地区保护的问题,为今后的改革指明方向。
承认发展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如何更好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后地区的有限保护是不是被允许?
陈耀:我们现在讲保护这个概念还是需要界定清楚地区发展跟地方保护界限在哪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分税制以后,各个地区主体意识、主体利益被强化,因为你发展了,你的财力就强,就业就多。这是市场经济应该建立的一种格局。各个地方都会想尽办法来制定一些有利于本地发展的政策。
所以,我们要能够界定清楚哪些属于保护,哪些属于合理正常的鼓励,正常发展的措施与有意的保护落后是要区分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地方保护比较明显,对外地产品的设关设卡,对资源外流进行限制等,这些都比较直观。而现在这个界限越来越不清楚了。因此,这需要深入研究,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当前,地方政府一是要保民生、保就业,一是要保地方财政,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这是政府的责任。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建立好统一大市场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建立起来。因为各地的起点不一样,发展落差很大,那么完全一套体系去执行的话有可能在很多情况下会采取“一刀切”,并可能会对部分地区形成伤害,更不利于整体发展。
因此,在破除壁垒,进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得关注特殊落后地区的合理诉求。这就要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恰当运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尤其要发挥地方政府接近市场,精准调控市场的作用,分层分类调控。
“市场换项目”是通行做法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影响很大,一些产业集群扎堆出现,甚至有的地方为招商引资,拿市场去换取项目落地。你怎么看?
陈耀:产业就有扎堆的属性,要么是上下游扎堆,要么是同类型扎堆。这从理论上都能找到其合理性。产业集群发展有可能出现一窝蜂,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不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技术条件来的。这就是地方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出现的问题,需要尽量去避免。有的地方搞产业集群,完全是“无中生有”,那么面临同质竞争时,就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我们在讲产业差异化的时候,要注意行业分工,这个行业尽可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在行业分工上,一是产业内分工,要在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上去分割。二是同类产业的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同样是一个产品,要么搞研发,要么搞组装、加工。判断地方之间是否同质竞争要有科学依据,不随意给一地戴上这样的帽子。我觉得只要有它的合理性、差异性、特色性,就不是同质竞争。当然,要防止恶意搅局者。这就需要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去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性,鼓励形成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鼓励产业之间分工协作。这才是公平的区域竞争。
对于拿市场换投资、换技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比较普遍的。当前,部分地区这样做,也是同样的思路。其实,在美国各州,为了吸引投资也经常会给予一些优惠条件。应该说,这种做法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跟地方保护应该扯不上关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