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为外感六淫之一(六淫分别指:风、寒、暑、湿、燥、火),外在的湿邪侵袭人体,由表及里,导致人体出现湿困的表现。举个例子:长期生活在地下室的人容易得风湿病,就是因为地下室湿度大,湿邪重。人体长期接触湿邪,久而久之,湿邪侵入肌肤筋骨,留滞于腠理之间,发为风湿病。这个时候就需要祛风除湿,用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这一类祛风除湿药把湿邪去掉。此外,对于外湿,《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治疗方法:“开鬼门,洁净府”。所谓“开鬼门”,就是指发汗。用针灸或者汤药宣发肺气,通过汗法使湿邪从皮毛而出。所谓“洁净府”,指的是利小便,通过针刺穴位或者温肾利尿法使湿邪自下从小便中排出,使邪有出路。
内湿是因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机紊乱,导致湿邪内生。《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五脏中脾与湿邪的产生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当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时,体内的水湿无法被转输运化,停滞于体内,变为湿邪。湿邪特点是重浊黏滞,湿邪困脾,则脾升胃降的人体气机枢纽被遏制,进一步加重湿邪,如此恶性循环,患者就会出现乏力困倦,饭后嗜睡,体胖,舌边齿印,舌苔厚腻,口中甜味,大便不成形等湿邪重的表现。除了与脾有关之外,内湿也与肺、肾关系密切。因为中医认为:肺脾肾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肺气不宣则无法通调水道,肾气不足则无以温化水饮,都会导致水饮停留在体内,无法正常被利用,久之则成湿邪。
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治疗湿邪当用温阳的药物,具体来说就是温脾阳、温肾阳。常用的方剂比如五苓散、真武汤之类,阳气充盛,则水饮得以气化,湿邪消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另外,也可以用健脾祛湿药,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脾旺则运化水湿之力强,湿邪可祛。此外还有一种治标之法,直接使用祛湿利湿药,比如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等。
总之,湿邪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邪,内湿与外湿往往互相影响或合并出现。湿病后期容易化热,形成湿热,更加难治。临床需要早治疗,早干预。
更多中医养生知识敬请关注邓医生的头条。分享行医趣事,传播中医文化。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