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的持续严监管下,“有流量,做金融”不再是一门好生意。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出行平台滴滴旗下滴滴月付日前发布公告,正式宣告了平台月付功能下线。这一基于滴滴打车业务而生的信用付产品,上线不足两年便匆忙退场。
叠加“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等新规影响,滴滴月付功能的下线也引得业内猜测纷纷。依托自身集团化的特色生态圈体系,这类“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付产品在过去几年间被竞相追逐,不少互联网平台都上线了这一业务。滴滴下线信用付传递了哪些信号?其他平台的相关产品又是否会受到影响?
滴滴月付功能下线
滴滴月付功能宣布下线。根据滴滴月付团队发布的公告,为了优化服务质量,滴滴月付功能在2022年3月31日24点下线,4月8日将是最后一个双方约定的还款日。有应还账款的用户,需在4月8日24点前及时还款。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滴滴月付于2020年12月开启灰度测试,面向滴滴乘车用户逐步开放使用,也是滴滴旗下首款先享后付的信用支付产品。用户开通滴滴月付后,可享受当月不花钱、次月还款服务,但无法进行分期,其支付场景覆盖滴滴专车、快车、优享、拼车等多类出行服务。
获得滴滴月付开通资格的用户,在乘车付款时可勾选“滴滴月付”进行支付。从市场反馈来看,对于获得开通资格的用户,滴滴平台支付页面也会以“开通立减x元”“选择月付赠送优惠券”等话术进行提示,吸引用户参与。
月付功能上线之时,滴滴已经手握多张金融牌照。补上信用付这一业务板块,也被市场认为是其打造自身生态闭环的重要一步。此后,滴滴金融业务几经调整,在2021年9月成为了杭银消费金融的二股东。
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滴滴App“金融服务”板块中注意到,当前滴滴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借钱、理财、支付、保险、联名信用卡等板块,其中借钱业务主要是滴滴自营贷款产品“滴水贷”。在月付团队发布的公告中,也提到“欢迎有信用消费金融使用需求的用户,申领平台合作方信用卡体验相关服务”。
在北京商报记者个人账户中,未能找到月付功能入口。以“滴滴月付”为关键词询问客服,则会回应称滴滴月付功能正在逐步开放中。滴滴月付下线背后是何考量?是永久下线还是暂时性调整?滴滴金融相关业务又是否有计划进行其他调整?记者也向滴滴方面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应。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信用支付产品一度成为头部互联网平台的“标配”,旨在巩固自身的消费金融业务,并通过支付形式进一步强化自身用户黏性。但在监管的重磅出击下,信用支付类产品遭遇合规冲击。滴滴对于月付进行下线操作,正是基于当下的监管环境,在审时度势过后作出的决策。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补充道,对于滴滴来说,出行业务是主业,月付等金融业务为从属产品,机构进行业务调整也是正常情况。
信用付产品定位待确认
上线不足两年,滴滴月付匆匆“离场”,也被指与几项监管新规密切相关。2022年1月,发改委等部委颁布了《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同时,在2021年1月发布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到“不得在支付页面中将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作为支付选项”。
而正如苏筱芮所言,在布局了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中,信用支付产品几乎成为了标配。依托自身集团化的特色生态圈体系,这类“先消费、后付款”的全新支付方式迅猛发展,除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外,腾讯通过微信支付试水“分付”,字节跳动依托抖音上线“抖分期”,苏宁等也都针对自身业务进行了布局。
自2021年以来,头部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面临集中整改,蚂蚁借呗、花呗先后确定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对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予以分离。滴滴月付下线是否会成为互联网平台信用付业务整改的第一枚“多米诺骨牌”,也引得市场猜测纷纷。
对于这一情况,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也向蚂蚁、腾讯、京东、苏宁、字节跳动等多家机构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应。
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监管此前针对14家机构提出了细化的整改措施,当前仍在业务整改阶段,信用付产品的相关业务仍正常提供服务,并未收到下线通知。
同时,针对《办法》中提出的“不得在支付页面中将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作为支付选项”这一要求,北京商报记者也与多位金融从业人士进行了交流。有从业人士指出,这一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也是“断直连”,即“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办法》当前尚未完全落地,关于信用付产品的具体定位,还需要等待监管方进一步确认。
苏筱芮认为,各互联网平台的支付选项中,多包括旗下信用付产品。滴滴月付下线后,不排除后续其他平台有所跟进,针对存有合规瑕疵的产品进行下线整改。
“信用付属于消费领域一个正常的拓展业务,其涉及的是账期问题。虽然类似于信用卡,但其并不具备消费金融的属性,属于消费账期延后的附加产品。如果强化信用付产品监管,一方面可能要用‘牌照制’,来拓宽产品支付范围;另一方面可能需要让底层资产更加透明,充分说明账期延后的资金来源。”盘和林如是说道。
“金融的归金融”
在多位金融从业人士看来,滴滴下线月付功能可能更多出于自身业务规划考虑,但这一情况背后也反映出,过往被认定为“现金奶牛”的金融业务,除了要持牌经营外,在严监管下面临更多考验,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家涉及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在2021年4月开始逐项整改。3月2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针对14家互联网平台的整改中,金融管理部门先后提出上千个问题,大部分已得到积极响应,一半左右已经落地。总体整改进展情况较为顺利。
郭树清表示,这类平台开展的金融业务,具备一定创新性,当前正在被逐步纳入监管。整改过程中,也会涉及企业、管理部门对这些产品的认定或鉴定等问题,涉及到数据、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但总体上有充分的信心把整改做好。
“支付业务回归本源”的大框架下,相关机构涉及的业务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但整改严监管方向不会发生改变。盘和林指出,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主要还是让底层资产更加透明,要降低杠杆率。同时,按照监管要求做好品牌隔离,对助贷、自营贷要加以区分,从事消费金融要申请必要的资质。
苏筱芮则强调,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未来方向主要是守正创新、有序发展,大型互联网公司旗下金融业务众多且符合指定条件的,将按照央行规定设立金控公司,“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业务的拆分与“擦边球”产品的整顿,将使得互联网平台的方向更为明晰。
“后续,预计各平台将按照监管规定调整旗下业务,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庞大的用户规模及集团存在的生态、场景等优势,继续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优良作用。”苏筱芮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