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封控时,该如何救治“非新冠病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03 11:17:53
导读

距离西安封城期间的几起医疗事故仅过去三个月左右,如今,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难”问题再次在上海上演:一名护士和一名老人先后因哮喘发作未得到及时救治而不幸去世。上海,有着240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城市治理的样本之一,但面对每天数千例新增病例,医疗资源也不堪重负,发生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有病人

距离西安封城期间的几起医疗事故仅过去三个月左右,如今,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难”问题再次在上海上演:一名护士和一名老人先后因哮喘发作未得到及时救治而不幸去世。

上海,有着240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城市治理的样本之一,但面对每天数千例新增病例,医疗资源也不堪重负,发生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有病人倒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有医生因为救治处理不当而被停职。

上海的那名老人因哮喘于3月30日离世之后,3月31日晚,其家属发文回应:“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医疗体系得到优化,能更加完善。”同时,她也发出疑问:“大家还能做得更好吗?”

还能做得更好吗?这涉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在疫情管控这种特殊时刻,医疗资源该如何分配?急救病人的救治程序怎么完善?在“两难”的情境下,有没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是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一个新难题。为此,银柿财经记者采访了医务人员和部分透析病人。

边漏边补

4月2日,新浪微博#抗疫求助超话#里,来自上海居民的求助信息还在持续更新。有患有罕见病却无法继续在医院救治的孩子、急需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胰岛素断供的糖尿病患者……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上海这次的分批封控,还是上一次西安的全城管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的“就医难”问题——城市集中力量做好防疫的同时,未兼顾好非新冠患者群体的正常就医需求。甚至人有调侃,现在“除了新冠,其他都不是病”。

管控情况下的就医难,与平日相比又“难”了好几分。

首先就是出行。西安某医院医生杨平称,平常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只要患者意识还清醒,能够自主行动,可以想办法前往医院。但是遇到疫情封控、居民出行受到限制时,就医只能苦等救护车。“而医疗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就更有限,救护车这类紧急医疗资源,需要统一调配。”

这就意味着,120的响应时间会不同于往常。

连日来,尿毒症病友平台“肾一样的人”发起人智安接到很多上海透析病人的反馈:这段时间拨打120,经常会遇到无法接通或者要等待很久的情况,导致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

对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指出,这段时间,120急救中心承受着巨大的接听与运行压力,尽管已经采取了紧急措施,增加急救运能,当班急救车增幅近50%,工作量是原先的3倍,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事实上,除120急救中心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患者需求之外,疫情期间上海还发生了正常医疗急救被迫“停摆”的问题。3月23日,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在家中哮喘发作,部分医院急诊因疫情防控需要而关闭,周盛妮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离世。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必然会按重要性有选择地进行分配。而顾此就会失彼,不同立场的人,此时对于“轻重缓急”的排序可能是天差地别。

“‘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这些举措,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缺,又没有事先准备好足够细化的医疗保障措施,造成了‘医疗资源挤兑’现象。”此外,智安补充道,尽管之前也专门制定了透析病人治疗保障方案,但可能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比如参与制定医生缺乏援助经历,并未了解透析病人真正的困难所在。

对于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上海也在立行立改。

比如上海要求对医院中的急诊、发热门诊、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孕妇分娩室等科室,“非必要不封控”,建立健全备用区域应急预案,设立缓冲病房和缓冲区域;对社区内血透、重大病以及居民紧急就医需求,上海要求社区开展排摸,及时掌握基本信息;各区普遍建立了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畅通就医通道,等等。

肉眼可见的就医变化

疫情发生的第三年,湖北省某医院的医务人员小章回头看2020年武汉封城时的情形:当时整个武汉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投身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一线工作中,大多数医院也都成了新冠定点收治医院,只收治新冠患者;非定点医院虽然在尽力接收因其他疾病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条件,造成了民众“就医难”的困境。

“但在当时民众的关注点也都在疫情、封城这些突发问题上,‘就医难’困境就不如现在这么引人注目。”小章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能更多关注到非新冠患者“就医难”,也从侧面反映了防疫能力的整体提升。

谈到“就医难”问题,小章说,每次在疫情防控下,出现医疗事故的舆情,医院夹在中间也很难做。但每次业内都会立马反省整改,并且还会集中开会讨论学习相关文件,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常年在医院工作的小章,感受到了医院这几年间发生的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原先,小章工作的医院若接到发热病人,一律要先确定核酸证明为阴性才能进行后续检查。但在患者反映“就医难”、急诊核酸检测程序不合理之后,现在该医对就医流程进行了优化,急症患者可以边做检查、治疗,边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如果要紧急做手术但核酸结果还没出来,医务人员也只好穿着全套防护服硬着头皮上。”

在疫情常态化中,小章也要定期查核酸;每周接受防疫业务学习,医院里每个岗位的医务人员都要定期业务考试,内容是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知识点;除了笔试,重点科室还会组织实操以及疫情防控演练活动,而辅助科室基本是每月一次。

那么,这些平时的学习培训有没有发挥作用?“常规的核酸采样没问题,但是对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上还有待加强。”小章说,救治的轻重缓急,从医学院到医院都是有严格培训的,但由于医务人员和病人的认知也不同,事故发生后往往会存在较大争议。

除了医务人员,在社区和医院的联动上,如今,杨平也感受到了西安的变化。杨平所在的小区,如今配了一个“下沉”干部,专门对接协调小区居民的各种突发情况。无论就医、产检还是化疗等需求,都会及时向分管的疫情指挥部反馈,并快速安排专车专线接送,全程做好防护。此外,后续的生活物资供应也跟上了。

今后还能做得更好吗?

对于上海哮喘老人家属发出的疑问——“大家还能做得更好吗”,几位受访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建议。

“城市‘停摆’之后,社区医生本应把好就医的第一道关,但社区医疗系统较为薄弱,医生的资历和水平有所欠缺。”对此,杨平认为,各地应大力补基础医疗资源短板,以便在紧急状况发生时,有更多的社区医生具备对病人病情作出判断的能力,再根据具体需求去申请调配医疗资源。

杨平补充建议,要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充分保障病人的就医问题,医疗系统首先得对辖区内的病人情况做全面摸底,并搭建信息库。掌握病人尤其是特殊病人的数量、分布、治疗需求和特性等基本信息,以及现有的医疗资源是否能够支撑。

“只有摸透不同情况不同问题所对应的解决办法,才会在事情真正来临之时,真正起到就医保障作用。”智安认为,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各家医院可以结合信息库来做疫情预案,以及开展模拟演习。

对于在疫情中出现医疗事故的医院,以及出现确诊病例或密接者的医院,智安不建议“一刀切”立即关停整顿。此举会让医疗资源更加紧缺,加剧看病难的问题。

“假设一个透析室里的病人已经全部变成密接了,透析室就没必要关停,可以通过改造,将其变成新的密接透析病人的定点透析室。”如此一来,这些密接病人透析问题解决了,医疗资源也不会“挤兑”。

此外,智安还建议,医疗系统要对透析病人治疗保障方案进行再细化。比如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给予一线执行人随机应变的空间和权限等。“若是在制定规定时考虑不周,事情发生时医务人员又全按照规定办事,一旦遇到危机情况,执行人会害怕被追责而不敢作出规定之外的决策。”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封控时,该如何救治“非新冠病人”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103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